文:夜阑书香 作于2002年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爱机如命,听广播成癖的人,也不是一个铁杆的收藏家。但在这个论坛上发现这样的高手真不少、玩机的花样也是各有千秋,尽管由于早期工作的关系,我与短波设备打交道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可我还是搞不懂,收音机或收信机本身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那么重要吗?广播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坛子里机器评论出神入化,各种图片流光溢彩,更有甚者,逮着个老掉牙的退役军机就皓手打磨而乐此不疲,甚至给他个汽车美女君也可能不屑一顾,痴迷程度可想而知。这不是危言耸听,君不见一台上万元的索尼V21也有人敢试玩一把,书本大小四五千元的SW77求之若渴者也大有人在,一台发热量赶上电暖气的退役军机一个人敢往家扛,我真是服了,是玩机器还是被机器玩人?
玩高档机器或军机无非渴望灵敏度和选择性高一点、功能齐全一点、工艺视觉舒服一点,这种愿望是无可厚非,可事实没有那么简单,接收性能提高了多少呢?又听到了多少一般收音机听不到的信号呢?就我在部队电子对抗台的使用经验来看恐怕是微乎其微。即使听到了爪哇国的国际新闻、东帝汶的民族音乐又能怎样呢?我看不那么乐观,就目前的信号传播方式来看,中波绕射传播距离几百公里,短波采用天波电离层传播可能要远一些,由于空间电离层的不确定性信号传播距离也是有限的。可能就因这信号似有还无的飘忽不定性,才使部分火腿一族投入这么强烈的热情。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几个客观因素:第一,关于同频信号的干扰问题:传统收发信机的调制解调方式决定了对同频干扰是无能为力的,别指望高档机抑或专业机就能把这种所谓的干扰信号滤除掉。第二,关于对灵敏度的刻意迷信,接收能力的提高受接收机灵敏度指标、发射机的发射功率、天电传播条件、接收端天线效率等诸多条件的制约。
用收音机听广播,无非是工作之余的休闲和获得信息的一种方式,既然是享受广播的乐趣,那么就应该是以听清听懂为前提,没有人会听那些夹杂着噪音一片似有若无的天籁之音,而增加自己的听觉负担。就目前的国际广播状况来看,对华广播的发射功率都很大,像法广、德广、加广、澳广、日本、俄罗斯、维欧艾、哔哔希等国的对华广播信号都很强,一般的短波收音机都能非常清晰的收听(注意同频干扰玉皇大帝也无可奈何),国内广播更不在话下,多是享受级。
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追求机器的更高性能,无非是工艺和功能上。有些功能就得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了。数调机有数调机的方便,手调机有手调机的乐趣和直观。谁优谁劣各有千秋。欣慰的是各个档次的机器目前市场上都有,足有一款适合自己的机器。可现在有个购机误区,总以为没有推出的是最好的、别人的机器比自己的好、外国的月亮总比我们的圆。是的,有些机器的工艺和样式的确容易让人上眼,但是豪华的工艺背后是昂贵的价格支撑,这时可能已经忘记购机的初衷是享受广播。
谈到享受广播、不得不谈一谈广播文化。目前国际国内的广播电台多的让人听不胜收,在哪个城市都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电台,在不厌其烦的播放着你爱听不爱听的节目,主持风格各异,节目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听来也是别有风趣,收听感觉更是因人而异,那些带有浓厚异国情调的生硬汉话叫你哭笑不得,那些站在本国立场大白天说胡话的节目让人痛骂几句调台了事,等等。总之广播中有你想听的,也有你不愿听的,应该说感触颇多。
这是不是广播文化的内核我不敢说,但是收音机是以能听到远方的声音信息为目的而发生的,信息内容的可听性、知识性、趣味性应是广播的魅力所在,收音机样式和功能只能是它的形式。现在反倒好,不谈或少谈内容大谈形式,抓个机器大炒特炒,外在的还不够还要把机器外皮扒光了大卸八块,简直是春光走泻不堪入目。这样是不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是不是为评机炒机而买机?难道这就是广播文化的内涵?令我辗转反侧、不得其解。
我盼望着我们的论坛是传播广播文化的胜地,是享受广播的乐园,因为广播伴随了我几十年的春秋,也曾伴我走过了漫长的军旅生涯。愿广播论坛的明天更加美好!祝愿我们伟大中国人们解放军无往不胜!
编辑+配图:收音机评论译介 来源:广播论坛
由衷感谢“夜阑书香”前辈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