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卫战:十万残兵如何5天击退十万大军,于谦30天干六件大事

读书悟文化 2024-03-01 16:20:25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对于明朝,这一天是刻骨铭心的,他们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被人劫了。

这劫匪可不是普通人,在蒙古高原独树一帜,素有虎狼之师的元朝后裔--瓦剌,当时的领头羊是太师淮王也先。

这一事件史称“土木之变”。

出了这么大的事儿,怀来守将当天便将消息通报回京。

明廷上下顿时乱作一团。

或战或逃,莫衷一是。

八月十八日,为了稳定局面,孙太后任命郕王朱祁钰监国,并召集朝臣商议应对之策。

在朝堂之上,主战派和南迁派争执不下。

徐有贞说星象有变,从历数看,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能免祸。

如果听了徐有贞的话,那么历史上南北朝和金宋对立的局面将再度上演。

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听了徐有贞的话后,厉声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此言一出,大臣胡濙、陈循和太监金英都表示赞成于谦的主张,郕王也下决心力守京师,虽最后仍有异议,但主战派终占了上风,此后,徐有贞恨透了于谦。

说得容易,如何防守,才是当务之急。

土木堡一役,明朝精锐尽失,留下残兵不足十万,于谦一腔热血,可毕竟是文臣,他将如何应对眼前的烂摊子呢?

于谦是文臣不假,但他长期以兵部右侍郎身份巡抚河南、山西,骑马走遍管辖区域,常年在民间了解民情,对蒙古高原上的瓦剌也了解甚多。

而且他对兵法也有研究,排兵布阵很有一套,对于当前的形势,首要问题稳定人心。

国家危难时刻,他毫不犹豫接过兵部尚书的重担,一番研究之后,大致做了以下六件大事:

第一件:紧急调兵入京布防

于谦下令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南京、山东备倭军,包括江北的所有运粮军,接到军令即刻出发。

没错,上面这些部队大多是预备役,外加后勤部队,主力部队呢?没了,全埋在土木堡了,只能把二流当主力了。

第二件:解决粮食问题。

民以食为天,京城人口众多,没有粮食必然引发混乱,必须囤积大量的粮食。

粮食有,而且存储量也很大,够京城人口吃一年。但问题在于粮食不在京城,而是在通州,距离虽然不远,但还是要运输。

怎么运是个大问题,如果由民工来运,耗费人力大,而且危险系数也很高,还要考虑运输时间,毕竟也先已到关外了,一旦突破紫荆关,通州就危险了。

问题虽然挺大,但要看由谁来解决,于谦一个军令就解决了,承运单位就用自己人,所有调配军队皆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

入京布防的军队约有十多万人,运送粮食绰绰有余,而且绝对安全。

在于谦积极的调配下,各路人马赶到京师,到十月初八,守卫兵力达到22 万,粮食也充沛,人心也逐渐稳定下来。

与瓦剌大军相比,在兵力上起码占有优势,但相对于诺大北京城来说,只能说勉强够用,因为北京外城有九门,每个门的兵力至少也要两万兵力,况且这22万人中,正规军顶多六万,战斗力也不强。

所以,要想捍卫京师,只能靠死战,这也是于谦早就想好的。

第三件:追责王振,提振士气

土木堡一役,明朝精锐尽失,皇帝被俘,直接责任人王振本人虽然死于乱军之中,但他的余党还在。

不铲除王振余党,群臣难以平愤!

八月二十三日,在朝堂之上,右都御史陈镒奏请诛杀王振全族,群臣马上响应。而此时王振余党、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还携昔日王振之威站出来呵斥百官。

户科给事中王竑上前抓住马顺就是一顿猛击,之后群臣一拥而上,马顺当场毙命,他也成为明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文臣群殴致死于朝堂之上的锦衣大帅。

马顺血溅朝堂,就连守卫也噪动了起来。一旁的郕王见状,吓得发抖,起身就要逃走。于谦眼明手快,上前紧紧抓住郕王,叫他宣布“马顺等罪该死,勿论。”,众人闻言方止。

事后吏部尚书王直拉住于谦的手,说今日之事,就是一百个王直也办不了。

为什么这么说?

对于清剿王振一事,朱祁钰没这个胆,但文臣们用行动表态了,这事儿开始了就得解决,而且群臣大有逼迫之势,朱祁钰作为监国哪里见过这般场面,混乱中他只想逃跑。

如果他逃走了,锦衣卫会不会反扑?那马顺可是锦衣卫指挥,同党也还是有不少的,一旦引发大型互殴事件,那最后吃亏的肯定是文臣。

群臣不断哭喊着要朱祁钰给王振定罪,而朱祁钰却想逃走,混乱中他差点就逃走了,不过,旁观良久的于谦穿过混乱的人群,衣袖也被拉破,但好在他抓住了朱祁钰,并要求他下令,追责王振,群臣无罪。

朱祁钰当即下令处死了王振的侄子,追究王振的罪责,群臣拍手称快。

这样一出朝堂大戏才落下帷幕,该死的人去死了,活着的人继续活着。如果没有于谦紧抓朱祁钰,今日之事如何收场?到底该追究谁的罪责?

所以,于谦关键时刻力挽狂澜,送上点睛之笔,简直绝了。一百个王直不抵一个于谦,吏部尚书心服口服。

此后,“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拿王振余党开刀,以锄奸来激励朝堂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这是再好不过的提振士气的良药。

第四件:扶持朱祁钰上位

也先要玩什么把戏,于谦早已料到。国不可一日无君,大明皇帝遭强掳,当务之急为杜绝也先挟帝南侵玩投鼠忌器的攻心计,在王直、于谦等大臣的奏请下,孙太后同意将郕王立为新皇帝。

朱祁钰想当皇帝,但又担心难以服众,再三推脱。于谦一语解决了他的思想病,说“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九月初六,郕王朱祁钰即位,改元景泰,是为明代宗,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第五件:紧急打造兵器盔甲。

当时京城兵器也不足,在工部加班加点打造兵器时,于谦还下令从南京调出三分之二的库存兵器,急运至京师。

更有甚者,干脆冒险跑到土木堡去捡拾战乱时明军丢弃的装备,宣府总兵杨洪、庸关巡守都指挥同知杨俊,他们就是这么干的,而且收获颇丰,收获头盔9000余顶、盔甲5000余件;火枪1.1万余杆、火铳2万多只,火箭44万枚、火炮800余门。

关键时刻,还是自己人靠得上。

第六件:迁城关民入城,免遭瓦剌杀掠;部署诸将分守九门,结营城外。

在作战策略上,石亨提出坚壁拒守的战略方针,但被于谦否决,他认为不能向敌人示弱,因为此时的瓦剌军势头正旺,示弱只会涨敌人势气,灭自己威风。

于是,他下令诸将统兵分列九门外拒守,他自己也在其内,拒守重中之重的德胜门,并通告全军,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最为重要的是,军队部署后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全军都意识到这是背水之战,若不死战,必无生路,所以全军上下憋足了劲儿。

十月初,也先果然突破紫荆关,很快包围了京师。

不过,他可能要失望了,因为在他眼前,并不是他认为的不堪一击的明军,而是一支严正以待,随时可以拼命的军队。

五天激战下来,也证明了这一点,瓦剌也先选择了撤退,而明军则获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京师保卫战的胜利离不开于谦的运筹帷幄,他一人为大明续命两百年,大明理应感恩于他,然而拥有这样丰功伟绩的人,最后却被大明斩杀,何其哀哉!

0 阅读:0

读书悟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