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空降部队ASU-57(АСУ-57)空降自行火炮
1951年9月19日,ASU-57空降自行反坦克炮正式列装苏联军队。它是首款专为苏联空降部队设计的批量生产战斗车辆。
在二战初期,德国展示了其空降作战的效率。德军用少量兵力迅速占领了荷兰、诺曼底和丹麦的桥头堡。盟军也从中吸取经验,以敌人的战术反击敌人。战后,各大国意识到,携带自动步枪的伞兵固然强大,但配备反坦克自行火炮的伞兵则更具威胁性。于是,苏联开始研制空降自行火炮。
战后,苏联于1946年调整了军事战略,更加重视空降部队。军方列出对空降自行火炮的要求,主要是为伞兵提供机动支援。未来的ASU需重量轻、尺寸小,以适应当时运输机的货舱。主要武器应为57毫米或76毫米反坦克炮。项目研发由两个团队承担:一个是位于米季希的OKB-40,另一个由莫斯科工厂的阿纳托利·克拉夫采夫领导。
米季希团队以最少改动的方式,利用已有的二战时期装备的部件。阿斯特罗夫设计的原型车是轻型坦克T-40与SU-76自行火炮的结合体,装备76毫米的D-56T火炮(后用于PT-76水陆两用坦克)。然而,由于重量过大,这款车辆不适合空运,项目最终被放弃。
与此同时,克拉夫采夫完成了自己的原型K-7,配备57毫米的Ch-51火炮。这种设计更符合空降要求,但制造过程较为复杂。
ASU-57的最终研发与空投测试三年后,尼古拉·阿斯特罗夫被重新委派优化原有底盘,改装为Ch-51火炮版。这款火炮性能更优,且重量较轻。新车型还考虑在此平台上开发牵引炮车AT-P,以降低生产成本。该设计在1951年通过了国家测试并获批量生产,被命名为ASU-57。
新车通过平台PP-128-500或P-127从AN-12运输机空降,连同乘员一同降落。ASU-57的主武器Ch-51源自二战时期的ZIS-2反坦克炮,部分借鉴了战后Ch-26的技术。这种火炮安装在ASU-57的初期批次上。六年后,车辆换装了更高效、紧凑的Ch-51M炮口制动器。弹药包括7种高爆、次口径穿甲弹等。其中,最具穿透力的BR-271N次口径穿甲弹在500米距离能击穿155毫米、倾角60度的装甲。车辆弹药携带量为30发,存放在车体内。
ASU-57重3.3吨,搭载功率为55马力的GAS M-20“胜利”发动机,最高时速可达45公里/小时。车辆的传动和行走部分大量采用二战时期轻型坦克的组件,如SU-76和T-40。
ASU-57与其空降装备:多伞系统MKS-5-128R。中央军事博物馆展厅19号ASU-57的装甲最厚处为6毫米,主要保护车头和敞开的驾驶舱,足以抵御轻武器攻击。除了三名乘员外,车内还可搭载6名士兵。驾驶舱敞开使视野良好,便于迅速撤离。闭舱时,指挥员和驾驶员使用B-1光学设备观察,后来改装了夜视距离达50米的TVN-2潜望镜。通信系统为R-113电台(初期型号为10RT-12),在静止状态下通信范围达30公里,行驶时为13公里。
除了苏联与华约国家外,ASU-57还出口至埃及、朝鲜、南斯拉夫和埃塞俄比亚。1968年,该车辆参与了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尽管未开火。
ASU-57的生产持续至1961年,共制造500辆。70年代,该车辆逐渐被更先进的BMD-1取代。然而ASU-85并未完全替代ASU-57。直到1972年,ASU-57仍然是唯一可从未铺设机场空降的自行火炮。
ASU-57在1968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在俄罗斯中央军事博物馆第19号展厅展有ASU-57,其装甲上的红星标志显示这辆车曾参加过5次重大军事演习,并通过AN-12和IL-76运输机完成了20次空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