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传噩耗!我国著名遥感卫星专家李传荣去世,有人怀疑原因不简单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4-05-29 03:40:20

5月8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创业者何直离世,40出头的年纪让人感到惋惜。

然而仅仅18天过去,我国科学界又失去一位顶尖人才,著名遥感卫星领域奠基人李传荣先生去世。

令人诧异的是,这两位皆是因病救治无效,离开了他们热爱的事业。

科学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以至于从去年开始就噩耗不断?

«——【·年纪轻轻,被病魔夺去生命·】——»

回忆去年,未免有些细思极恐。外界先后收到了三位杰出科技人才相继离世的噩耗,令国人扼腕长叹。

先是张大兵教授在一场车祸中不幸遇难。

这位曾获得过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院士,一直致力于植物抗病虫研究,他的离世无疑是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重大损失。

而年仅38岁的冯旸赫副教授,正值事业上升期,却在执行一项机密任务时意外身亡,令人惋惜。

作为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遗作将载入国之重器的研发历史。

在即将跨入2024年的档口,人工智能界又传来噩耗,汤晓鸥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8岁。

虽然他已年过花甲,但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仍是活跃分子。

他在视觉计算、模式识别等领域成果斐然,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赢得宝贵时间。

这三位分别来自植物、军事和基础理论领域的科技人才,曾在各自领域取得过骄人成绩。他们的离世无疑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大损失。

如果说去年一整年的相继离世只是一个巧合的话,那么今年5月份以来,何直和李传荣两位更加杰出的科技大师陆续离世,足以引发我们的高度警惕了。

谁能想到,人工智能领军人物何直先生会在41岁之年就永远离开了我们?他从清华大学走出校门,就一直奔波在人工智能这个新兴领域。

刚开始并不顺利,前期的研究工作进展缓慢,并未有大的突破。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内心难免有过迷惘和彷徨,但何直并没有气馁。

相反,他把注意力集中到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上,例如医院临床研究系统、数字化医疗设施等。

这些看似"小而确实的进步",才是人工智能真正造福民众的基础。而公众对4D超声医疗影像这种高新技术的热捧,更坚定了何直在这条路上不断探索的决心。

不止如此,何直还将工作的触角伸向了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科技前沿。这种跨界整合,让他的研究工作更加立体化和系统化,造福了更多领域。

可正当他事业如日中天之时,病魔却忽然降临。

尽管何直奋力抗争,但还是不敌病痛,匆匆离世。他曾为医疗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却无缘享受这份成就的果实,不啻于一个讽刺。

«——【·遥感卫星奠基人因病离世·】——»

与何直同样令人扼腕的,还有李传荣院长。上世纪60年代,在我国遥感事业起步之初,就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十多年。

可是,正是有一批像李传荣这样勤勉敬业的科学家,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汗水,努力追赶,最终为国家赢得了遥感领域垂手可得的荣光。

李传荣院长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扎根于遥感领域,那个时候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硬件设施相当简陋,获取卫星数据都要依赖飞机,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也一直步履维艰。

而西方国家早已完成现代化建设,遥感技术领先我国很多年。

面对如此落后的现状,李院长没有气馁,他以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鼓舞着团队成员,直至取得了一个个阶段性的重大成果。

比如天地一体化遥感系统、卫星遥感数据存档系统等,甚至获得了30多项专利授权,可以说是现代中国遥感事业的奠基人。

更令人痛心的是,除了科研上的艰难困苦,他们的生活环境也异常艰苦。

一些重要的实验甚至要在简陋的手工操作实验室里完成。可以说,李传荣等人是用他们宝贵的青春年华、理想抱负,乃至生命,为我国在遥感领域赢得了国际地位。

他们自打年轻时就开始了这场持久战,战战兢兢,面临重重困难。就在他们尚未尽兴,事业还未完成的时候,却就这样相继离世了。

我们真的该为此痛心疾首,当年那支绚烂的科研队伍如今无人接替,我国最宝贵的智力资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流失了。

如果我们没有及时补足这些损失,国家的科技实力哪里还有持续发展的力量?

以何直为例,他本身就是一颗颗宝贵的智力资源,可如今他离世,短期内谁都无法取代他在人工智能和医疗信息化领域的经验和见解。

再看李传荣,他是真正意义上的遥感事业奠基人,功勋卓越。尤其是在无人机载荷开发方面,他是开拓者,其贡献简直难以估量。

于是,昔日我们在国际上才赢得追赶的机会,如今却面临着止步不前的危险。

人非草木,一去不复返。这对我国在遥感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我们不能允许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否则就会遗憾后继乏人,前人的努力也将付诸东流。

我们必须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制定相关政策,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生活条件,用实际行动吸引和培养年轻一代的科技人才,让他们有机会施展抱负,发挥所长,接续前辈的事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将祖国的科技事业薪火相传,让中华民族的科技力量源源不断、锲而不舍地去追赶和超越国际先进水平。

«——【·科学界待遇不如明星?·】——»

在科技人才英年离世的背后,暗藏着一个令人深思的现实:我国对于这些国之重器的呵护和保护还远远不够。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星艺人在待遇和安全保障方面却享有旷世优渥的待遇。

比如近来备受争议的某明星208万天价片酬,这样天价的片酬究竟从何而来?除了人气操作等商业手段,更多则源于对明星本人过度保护的结果。

为了给明星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经纪公司往往不惜重金为其聘请多达8人的专业保镖团队,数量之多已经媲美于一些政要。

他们每天24小时贴身保护,为明星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人肉屏障。可以说,明星在出行的整个过程中,都处在一个被高度隔离和保护的环境之中,不会受到任何潜在的安全威胁。

而这样的顶级安保措施,其费用也是高昂无比。一线明星团队的年保安费用,足以聘请上百名高级科研人员。

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大多数科研人员工作环境却常年处于极度恶劣和缺乏保护的状态。

他们大多从事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长年累月憔悴在封闭的实验室,为攻克重大科研课题而孜孜以求。

与明星们的待遇天壤之别,很多科研人员连体面的工资和住房都无法企及,只能长期在外闯荡租房。

更为严峻的是,科研人员在工作中还常年面临各种安全隐患。

他们不得不长时间接触剧毒化学品、射线、病毒等危险物品,随时遭受职业暴露的风险。一旦发生意外,轻者残疾,重则失去生命。

一个国家最珍贵的财富不应该是明星的八个保镖,而应该是平凡而坚韧的科技人才。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国家科技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理应得到足够的尊重和保护。

如果连这些国之重器都无法获得应有的呵护,一味追捧那些商业化操作的明星,我们又如何实现科技崛起的愿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技进步的不竭源泉,如果这个根基不牢,国家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我们切不可再像昨日那般,对身边宝贵的科技人才视而不见,而只顾追捧那虚有其表的流行文化。

相比起明星的高薪高危,科技人才才是更加应该被倍加珍视和呵护的群体。我们要从根本上重视和爱护科技人才,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友好的良好环境。

比如加大科研投入,更新实验仪器设备;为科研场所配备先进防护措施,防患于未然;提高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给予一定职务和社会地位,让他们获得应有尊重。

更重要的是,要在心理层面给予高度关注。

定期为这些科技人员排解身心压力,提供专业心理咨询;组织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让他们保持心理愉悦;每逢重大节日也要格外关怀,让他们备受温暖与鼓舞。

这些举措无一不是为了呵护好这些宝贵的科技人才,让他们在最佳的状态下科研工作,为国家的科技事业添砖加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程度避免人才流失,守住民族未来的希望。

人才资源归根结底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战略,为科技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活力。没有人比科技人才们更值得我们的敬畏与尊重了。

我们要精心呵护他们,让他们在事业正当红的时候,好好干一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让国民的努力不至于付诸东流。

只有这样,我国的科技强国梦,才能事半功倍、底气十足。

12 阅读:6329
评论列表
  • 不可 29
    2024-05-29 12:43

    必须追责![好生气]

  • 2024-05-29 11:41

    国家应该有明文规定娱乐界人员不再任何地方不享受特权,如果遇到国家科研机构的人员和单位车辆要自动谦让!

  • 2024-05-29 15:05

    悲哀!

  • 2024-05-29 15:23

    国安部应该立即启动调查!

  • 2024-05-29 15:18

    痛惜顶尖科技人才英年早逝!

  • 2024-05-29 17:33

    为什么不保护好这些国家的宝贝?我认为国家该出手保护这些个重要人才了!而且必须要查明真相!如果是敌对国家对我们的这些宝贝人才下的手,那我们也不要客气了!对敌对国家的高科技人才也绝对不能再手软了!

朝史暮今天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