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买平板,又怕室友不高兴怎么办”: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是对自己的一种霸凌

精读君 2024-10-29 10:11:44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033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06个词条

01

网上看到一则帖子:想买平板,但怕室友心里不舒服。

帖主是一位大学生,拥有一部手机、一台笔记本电脑,并且宿舍目前只有她一个人有电脑。

宿舍里一共六个人住,其中四个人有平板电脑。

帖主坦言,自己想买平板,一部分原因是看到别人在用,但更多是因为自己从小到大没接触过平板,所以想拥有一台,并且自己也不是贫困生。

但为什么她很纠结要不要买呢?一是担心买了会被人觉得是学人精,二是怕剩下的那个没有平板的女生心里不舒服。

“相处了快两个月,宿舍关系还不错,我也很喜欢现在的宿舍氛围。看了很久,想下个月买一台2000左右的华为,想到这里又犹豫了……”

围观的网友对帖主的顾虑表示不解:一个平板而已,至于这样内耗吗?又不是一台法拉利。

其实,帖主的反应,是一个很真实且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尤其是在集体生活中,很多人会在满足自身需求和维护人际关系、避免负面评价之间纠结徘徊,陷入情绪内耗。

比如,下班后你常常和同事们一起去健身,同事们都热衷于动感单车,但你喜欢瑜伽,又怕自己选择了瑜伽被说不合群,于是在兴趣和维护职场人际关系之间犹豫不决。

这样的情绪内耗,归根结底来自于:太在意他人的想法和评价。

每做一件事你就会想:我这样做别人怎么看我呀?会不会觉得我不好呀?

这种思考“别人可能会怎么想自己”的方式,是把自己给“客体化”了,失去了自我的主体性。

它让我们以第三者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只强调我们的“工具性”,比如我们是不是足够努力、是不是足够吸引人,而忽视了我们的“人性特征”——我们也有尊重自己内心声音的需要。

久而久之,我们就会逐渐和真实的自我断开联结,活在他人的评价里。

但活在别人的定义里,满足了外界的期待,就能拥有完美的人生吗?

当然不是,别人的想法终究不是自己的本意,失去自我的生活反而很难与幸福相遇。

有句话说得好:“活在别人嘴里,你只会被口水淹死。活在别人眼中,你只会受人左右。”

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是对自己的一种霸凌。

02

网友@木西曾分享过一段自己的故事:

木西上大学那会儿,因为是班委,所以怀揣着一个单纯的想法—— 和每一位同学都保持良好的关系。

每次遇见同学,木西都笑脸相迎,对于同学们的请求,她也几乎不拒绝,总是想尽办法帮忙。

有一回,一位同学找到木西,希望她能帮忙写一篇论文。

当时的木西正面临紧张的复习备考,自己的时间本就捉襟见肘,但她还是答应了。

那一晚,木西在书桌前挑灯夜战,疲惫和困倦不断侵袭,但她还是强撑着完成了论文。

第二天,当她把熬夜写好的论文交给那位同学时,对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改天请你吃饭!”

结果,过了几天,饭还没到,那位同学又来找木西帮忙,这次是为校园活动拉赞助。

不巧的是,木西正处于生理期,身体本就不适,但她还是咬咬牙答应了。

寒冬腊月里,她在校园里奔波了几个小时,她的肚子疼得越来越厉害。

最后,实在忍受不住的她,向那位同学说明了自己的情况,本以为会得到一丝关心,没想到对方只是冷淡地回应:“那你回宿舍吧!” 说完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在那之后,木西开始反思自己一直以来的行为。

她原以为,自己只要尽力满足别人的期待,就能收获所有人的认可和喜爱,可现实却给了她重重的一击。

她的付出非但没有换来回报,还常常被冷眼相待,有些同学遇见她,连个招呼都不打。

看清了人情冷暖后,木西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所有人都值得自己去讨好,应该学着为自己着想。

奇妙的是,当木西不再卑微地讨好他人,不再把别人的评价当作生活的重心时,她发现身边反而多了一些真正欣赏她、喜欢她的人。

后来,木西在博文中感叹:

“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做什么,总会有两种声音,不要听了好听的得意忘形,也不要听了不好的就质疑自己,甚至去讨好他们。

真正的朋友不需要你去讨好,不能成为朋友的讨好也没用。”

深以为然。

03

最近,“43岁的沙白在瑞士安乐死”的新闻上了热搜。

简单来说,就是这个女子在20岁时,就患上了“不死的癌症”红斑狼疮,发病7次,最终发展为肾衰竭,42岁就要靠透析度日,因为无法忍受病痛,最终决定去瑞士安乐死。

但在这之前,她活出了好多人几辈子的精彩。

她聪明、漂亮、事业优秀,建筑专业毕业,却做了托福、雅思培训老师,开了自己的英语培训机构,时间自由,收入不菲。

她爱运动爱健身,会弹钢琴、跳爵士,还走过秀。

拖着病体,也不妨碍她游历了全球40多个国家。

最后,她选择去瑞士走完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程。

当然,她能活得像野花一样恣意蓬勃,也是源于她的选择。

沙白这病不能晒太阳,她却要去体验阳光沙滩;这病不能过度劳累,她却要挑战各种极限运动;这病要用激素治疗,但她受不了发胖,只用了几天激素,就给自己停药。

她在自己的自媒体账号上就说过:“建议大家好好治疗,不要学我,因为这是我的人生,不是你们的。”

她的做法引发了全网热议,很多人说她任性、自私,甚至在她的社交账号上骂她。

我相信,她比任何人都知道,自己可以继续活下去,只是这种“活”对她来说非常痛苦,更遑论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活。

她的做法当然不值得效仿,但这是她对个体生命的选择,我们可以不赞成,但没必要去攻击。

沙白可贵的一点是,她一直在为自己而活,而不是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自媒体人艾小羊有一段对“沙白事件”的评价一针见血:

大多数人在“好死不如赖活着”、为父母而活、为孩子而活、为责任而活的世界里,已经沦陷太深,虽然嘴上永远在说,人要为自己而活,但真正看到一个人为自己而活的时候,又会感觉非常不适:啊,你凭什么,凭什么这么爽……

我们既想看到一个人为自己而活,又想要她在让所有人满意的前提下,再为自己而活。

但其实,如果我们要为自己而活,就必然需要放弃更多他人的期待。

人这一生,最难得的是做好自己。

《活着》一书中说:“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他人的看法和评价,由他人的认知和三观决定,我们应该让他人做他人,让自己做自己。

共勉。

*作者简介:飞白,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个人公号“飞小白有话说”(ID:feixiaobai2018),用最正的三观,分享走心的文字。

0 阅读:99

精读君

简介:精读概念,精进自我,终身学习,终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