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正面对抗西方列强胜利的战斗,对我国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抗美援朝打出了国威,打出了自信,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整个战争中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胜利。然而,战争局势瞬息万变,胜利也不可能永远偏向哪一方。在第五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军第一八〇师就因战场失利,导致许多同志被俘。
令人意外的是,一八〇师失利,不仅惊动了整个志愿军,还引起了国民党高层的重点关注。随着事情的发展,一位志愿军战士的身世也渐渐大白于世。
父亲是蒋介石秘书,儿子是志愿军战士这位备受国民党高层关注的志愿军战士名叫林模丛,他的父亲林春华是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曾任广东一所速记学校的教务主任,是全国速记专家。
1924年,孙中山亲自为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挑选了一批精干的秘书人才,其中就有林春华。会议结束后,林春华留在了国民政府,在1926年到1934年之间曾任蒋介石的秘书。
蒋介石
由于当时年龄太小,父亲林春华给林模丛的印象并不是特别深刻。
林模丛只记得,小时候和姐姐一起去上学,路上常常会遇到一些国民党军队的散游勇兵在街上胡作非为。父亲对他和姐姐嘱咐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下学就回家,不要在街上玩,碰到这些兵要躲,他们不讲理……”
那时候,林模丛并不能理解父亲的忧虑,也不太在意,直到他亲眼看到国民党到处抓壮丁的情景。
1946年,林春华在成都去世,他并没有多少遗产留给家人。12岁的林模丛和姐姐、母亲相依为命,在国民党特务机关任高职的康泽帮他支付了上中学费用。
林模丛上中学后,局势就更乱了,国民党到处抓壮丁,有一部分壮丁没处关,就关押在林模丛的校园里。
这些壮丁大部分都是穷苦百姓,上有老下有小,因此天天哭喊。林模丛心里十分害怕,他观察这些壮丁,发现里面竟然有和他一样年纪的学生,把他吓坏了,之后更加不敢乱跑。
有一天,林模丛正在上课,突然听到外面一阵枪响,教室里瞬间乱作一团,学生们像受了惊的小鹿,四处逃窜。
林模丛也跟着跑到了外面,只见操场已然成了刑场,逃跑的壮丁被挨个抓了回来被拖到操场当场枪毙。鲜血瞬间流了一地,林模丛站在带血的绿地上只感觉胃中翻江倒海。
这件事给林模丛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从那之后,他愈发对国民党失去了信心。
中学毕业后,林模丛急于自立,拒绝了父亲好友康泽的资助,考取了成都机械专科学校。成都解放后,林模丛逐渐对解放军有了了解,看到解放军中干部战士平等和谐、心心相印和军民一家的新关系,他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光明前途。
参军之后,林模丛事事走在前,不甘落后。行军中,他多背干粮,把多余的手榴弹全背上,一次就背12颗,加上衣物背包、乐器以及队里分配保管的子弹,所有加起来已然超过了他的体重。
但林模丛从不感觉苦和累,咬着牙走路,1400里的行军中从不要任何帮助,不仅熬过了艰苦,还锻炼了自己。
林模丛(右一)
在行军总结时,林模丛还因此被评为模范代表。
1951年,只有17岁的林模丛参加了抗美援朝,这是他参军以来第一次上战场。当看到朝鲜到处是断壁残垣和血腥硝烟,林模丛才真正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他更加痛恨美国侵略者,立志要拼尽全力保家卫国。
由于年龄小,又擅长音乐,林模丛被分配到了一八〇师五四〇团宣传队,他极力做好宣传工作,在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还谱写了一首曲子,鼓舞战士们的信心。
然而,林模丛怎么也没有想到,在第二阶段后期,他就被俘了。
当时,一八〇师在担任掩护任务时,孤军殿后,抗击了几倍于己的敌人的进攻,很好地掩护了军部、兵团部的转移,但在最后分散突围的时候,却被敌人封锁、包围。
面对多于自己数倍的敌人,许多同志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俘,林模丛也是其中之一。
看到凶残的敌人,林模丛其实并不害怕。只是,对于一个血性的军人来说,被俘是心灵上最大的侮辱,他感觉痛不欲生。
拒不承认身份,做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在战俘营,林模丛见证了人类最脆弱的一面,那就是当生死和尊严做较量时,大部分人类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刚进入战俘营,美国兵就来了一场饥饿考验,每人每天不到四两的麦米饭团根本吃不饱,所以卖米饭团就成了引发一切暴力的源头。
当美国兵把半截汽油桶装的饭抬进铁丝网时,由于饭少人多而发生争夺甚至“斗殴”的事情 屡见不鲜。美国兵就站在铁丝网外面,看着里面的人失去尊严。
有一些1950年从国民党起义过来的战士,由于他们从旧军队跨入新军队的时间太短,对人民军队的感情有限,所以当台湾派来的特工人员在战俘营露面后,反动的倾向就显露了出来。
他们开始抱怨被包围后没有救援,后悔当初为何要参战。到后来,这些人千方百计地向美国人献媚,厚颜无耻地当起来俘虏官,残害其他同志,逼迫他们在背上刻“反共”字样,每天都有成千上百的人不愿意刺字而受到自己人的毒打。
林模丛对这些失去尊严的人感到痛心和羞辱,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巨大的煎熬。
就在这时,一批从台湾来到战俘营的“CIE”学校担任教官的台湾官员,先后带来了国防部政治部部长邓文仪的口令,说要在两万多志愿军被俘人员中招一名不到18岁的年轻人。
听到邓文仪的名字,林模丛感到心里五味杂陈,因为他深知邓是父亲数十年的挚友,他对自己的关怀,并不亚于父亲。他母亲曾对他说过,在他出生后过满月时,邓文仪在他身上放了十块大洋。
这一次邓文仪来找他,绝不仅仅出于政治目的,还有对战友遗孤的关心。
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如果承认自己的身份,自己必定会立即脱离俘虏营的苦海。可是,那年国民党在学校操场杀人的场面依然深印在他的脑海中,他决定放弃承认身份。
几天后,林模丛被叫到二大队大队部,大队长白佩明问他:“台湾要找林春华的儿子,你是否是林春华的后代?”
林模丛毫不犹豫地摇摇头。
白佩明接着说:“如果你真的是,就快点儿承认,不但你可以享大福,我们也可以沾光。”林模丛还是摇摇头。
白佩明显然还不肯放弃,疑惑地问:“他出生在广州,林春华是广州人?”
“我是四川人!”林模丛否认。
最终,白佩明也没有办法,不耐烦地摆摆手,让人将林模丛又押回了战俘营。
林模丛
林模丛坚决否认自己是林春华的儿子后,不再想办法抵制刺字,他公开对要给他刺字的俘虏官说:“我不刺字,不写血书,不去台湾,要打你们就打吧!”
第一次挨打过后,林模丛生生疼晕了过去,在经历无数挨打之后,林模丛麻木了,似乎已经不知道疼痛是何滋味。就这样,林模丛顶住了挨打,他感到自己胜利了,敌人没有把他打趴下,反而使得他越来越坚强。
在战俘营的挨打受辱中,林模丛坚持了两年,终于在1953年迎来了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胜利回到了祖国。
林模丛
林模丛昂首挺胸走在祖国的土地上,看着人们欢呼的笑脸,他庆幸自己挺了过来,没有丧失作为中国军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