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人杜牧一首《清明》,使“杏花村”成了豪饮者向往的圣地

老衲侃春秋 2021-04-03 15:58:34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国古代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这么重要的节日里往往会有重大的活动,怎么能少了那些文人骚客们呢?

他们一来凑热闹,各种描写清明的名诗绝句,便应运而生了。

在众多吟咏清明的诗句中,以唐朝大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最为出名,最为流行,全诗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全诗语言通俗易懂,没有一个冷僻字。

虽然都是常用字,但经过杜牧的这么一组合,却出现了奇迹——全诗不但朗朗上口,而且意境深远。

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清明来临之际,万物复苏,此时本应是花红柳绿、春光明媚的好时节,可是不凑巧,这几天连着下雨。

对于清明节下雨,古代有个专有名词叫“泼火雨”。

“河朔人谓清明雨为泼火雨,立夏为隔辙雨。”(《退斋雅闻录》宋·侯延庆)

此时淫雨霏霏、细雨绵绵,一个人踽踽独行在泥泞的小路上,心情可想而知。

所以,诗中的“欲断魂”三个字,把路人那种怅然若失的心情是描述得淋漓尽致。

此时,行进中的人也是走得有些累了,他想找个地方歇歇脚。

那么,哪个地方最适合人们歇脚,并且排解心中的寂寞忧愁呢?

自然就是酒家了。

来上一杯绿蚁酒,再切二两酱牛肉,边喝边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两壶酒一下去,身体也暖和了,乏也解了,最主要的是压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

想着想着,行人的哈喇子开始淌起来了。

正巧,在牛毛细雨中,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用柳笛吹奏着牧歌。行人马上过去询问:“附近可有沽酒之处?”

牧童看了看行人那失魂落魄的样子,心说,你算问对人了,我肯定给你找个好去处,于是拿手一指前面的一片村落。

行人顺着牧童的指向看去,在前面的不远处,有一片杏林,此时的杏花已经绽放,在朦胧中有一种忽隐忽现的艳丽。

在那杏林的深处,烟雨朦胧中能看到有一个酒家,茅屋的上面还插着一面小旗子,在风雨中飘摇着。

虽然看不清上面的字,行人一看就是个好去处。于是拜谢了牧童,将要前往。

此时的牧童发话了:“那就是杏花村”。

呵呵,终于找到正经地方了。

杜牧的此诗一出,“杏花村”立马就成了豪饮者心目中的一块圣地。

杜牧的原诗是首七言绝句,由于影响力实在太大,后人读了之后不禁技痒,要用别的文学形式的进行表现。

比如,可以把绝句改成词作,大家来欣赏一下: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更绝的是还能改成《清明》的一个短剧:

[背景]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绝妙不?

但是不管怎么变化,最后的落脚点就是“杏花村”。

由于“杏花村”太出名了,于是各地攀龙附凤,都抢夺“杏花村”的拥有权。

据统计,迄今为止,全国叫“杏花村”地名的,有十余处。

因为杜牧的诗句争议不断的,计有金陵、山西汾阳、山东水泊梁山、安徽贵池、湖北麻城和江苏丰县等六处,他们都要抢杜牧诗句中的版权。

那么,真正的杏花村在哪里呢?

现在按主流的解释,诗中所写杏花村,为南京的杏花村。

晚清举人陈作仪曾作《金陵四十八景图》,在这48景中,就有一处名胜为“

杏村沽酒”。

并明确记载:

“今城西南花露岗下的古杏花村,相传是唐代诗人杜牧买酒处”

(《金陵四十八景图》清·陈作仪)

但是这个名胜现在已不复存在了。

过去金陵的杏花村“村中人家多植杏树,间竹成林,春来花开,青旗红树,掩影如画”,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清代晚期时,却荡然无存。

你说这是正宗的“杏花村”,可是让我们看看遗址呀?拿不出来!

那就是没有。

所以目前各地纷争此处情有可原。

其实我们何必非要找到那一处遗址呢?

在这个怀古寄忧思的季节里,来到一处幽静的乡间酒肆中,只要能够畅饮,能够抒发出自己的情怀,何处不是“杏花村”呢?

0 阅读:101
评论列表

老衲侃春秋

简介:关注历史 讲述历史 解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