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的称呼源于古代中原地区的自称,最初是指中原地区,后扩展至包括中国的全部领土。华夏的华源于华山,因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汉江最初被称为夏水的原因是与秦人先民对银河的称呼有关系。在古代,汉水被秦人称为夏水,因为古夏水的源头在“夏国”。汉江被称夏水的这一称呼自先秦一直延续到清代都没有任何变化,这说明了夏水这个称呼可能反映了古人对天空银河的敬仰,以及将汉水和华夏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观念得到了各界的认可。
汉江是公认的我国最大河流长江的第一大支流,现代水文专家们认为,汉江有三个源头: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这三个源头都位于秦岭南麓陕西省的宁强县境内。很有意思的是汉江流经沔县(现勉县)被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湖北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襄河。汉江流经陕西、湖北两省,河长1577千米,流域面积1959年前为17.43万平方千米,其径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航运条件好。汉江最后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
汉水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学家章太炎先生就认为中国又称华夏就是因华山与夏水(汉江)的组合而得名的。华山即现在的陕西华山,为五岳之一,中华民族的“华”字就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美称 。而夏水就是古代的夏水,即今天的汉水(汉江)。可见,先秦时代的中国人自称“华夏”就是因为华山汉水组合而来的华夏。汉江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包括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的文化与历史的重要性;以及水资源、生态、航运、灌溉和水力发电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等。
我国为什么要从汉江里面取水进行南水北调呢?我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原因是缓解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改善生态环境。中国南方水资源丰富,而北方则相对匮乏。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平原,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6%,但人口却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调引南方丰富的水资源,补充北方地区的用水需求,有效缓解了这一矛盾。南水北调工程不仅解决了北方地区的用水问题,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并改善了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已经实施了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与中线工程。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是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提水,途经江苏、山东、河北三省,向华北地区输送生产生活用水的国家级跨省界区域工程。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是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主要供水区域包括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惠及人口4.38亿人,调水规模为448亿立方米,显著改善了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海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南水北调对汉江的不利影响有多大呢?南水北调后,汉江中下游水位可能平均降低0.5米,流速下降,对航道的影响不可忽视。汉江水位下降后,沿线农田灌溉抽水如何保证是个问题,特别是汉江西岸的农业取水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汉江中下游的水体污染程度加重,污染指数增大。为了减少南水北调对汉江的不利影响,我国采取了以下措施:引江济汉工程,从长江取水补济汉江。并在汉江流域新建了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工程等四类补偿工程,以减少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