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太平洋时间12月1日上午10时19分(北京时间2日凌晨2时19分),韩国首颗自研军事侦察卫星“军事侦察卫星1号”在美国范登堡太空军基地由美国SpcaceX公司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发射78分钟后进入轨道并与一个海外地面站取得了联系。
(SpcaeX公司在X平台发布的“军事侦察卫星1号”发射现场照片)
上个月21日,朝鲜自主研发的首颗军事侦察卫星“万里镜-1”号成功发射并在12月2日正式开始运行,目前朝鲜已经有2颗“光明星”系列卫星在轨,朝鲜媒体也表示朝鲜未来会发射更多的“万里镜”系列卫星,如果朝鲜后续的发射工作顺利开展的话,那么朝鲜将抢在韩国之前建立起实用化的卫星体系。韩国自然不甘心落后于朝鲜,但进程却是不那么顺利,尽管总统尹锡悦钦点在11月30日发射首颗军事侦察卫星,但最终的发射时间还是又推迟了两天,一来二去就比朝鲜整整晚了十天,而且运载火箭是美国提供的,并非自主实现。
(11月21日朝鲜发射了“万里镜1号”)
至少在本轮的半岛航天竞赛中,韩国已经落后朝鲜一个身位了,这恐怕会让一直自认为技术领先朝鲜的韩国倍受打击。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末韩国就已经开始发展航天事业了,尽管经济和工业能力都远超朝鲜,但为何历经三十多年反而被朝鲜压了一头呢?
(位于韩国全罗道的罗老宇宙中心)
1989年韩国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研究所(KARI),紧接着在全罗道建立了罗老宇宙中心,正式迈出了奔向太空的第一步。1992年韩国在英国萨里大学的帮助下制造出了其第一颗卫星——“我们的星星1号”,由于韩国没有运载火箭,最终借助欧洲的“阿丽亚娜4号”火箭在法属圭亚那航天中心发射。时隔一年后,“我们的星星2号”卫星制造完成并成功发射。虽然名义上韩国有自己的航天科研机构,但实际上韩国的卫星技术大部分都是由国外承包商提供的,包括后来1995年开始发射的“无穷花”系列商业通信卫星,先后由美国洛马公司、欧洲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承担的主要研发工作,韩国主要负责出资,自主程度较低。
(罗老号火箭,前两次发射失败,第三次才成功)
没有国产实用化运载火箭也是伴随韩国航天近三十年的大问题,迄今为止韩国的卫星基本都是买其他国家的船票送上的太空。先后用过欧洲的“阿丽亚娜”火箭、印度的PSLV-C2火箭、美国的“米诺陶-C”火箭、俄罗斯的“安加拉”火箭和本次的“猎鹰9号”,和欧洲、印度、美国、以色列、俄罗斯、日本都开展过卫星及运载火箭的技术合作。韩国也并非没有发展过自己的运载火箭,在美国的技术援助下,韩国于1993年和1997年成功研制了KSR-1、KSR-2固体燃料探空火箭,2002年发射了首枚液体燃料三级探空火箭KSR-3。但其只有14米的高度和1米的直径,根本不够容纳卫星,且飞行高度也只有80千米,也根本进入不了近地轨道,并不具备实用性。
(KSR运载火箭虽然让韩国初步摸索了运载火箭技术,但距离实用化还很远)
有了KSR项目的探索,韩国马上开始了KSLV-1“罗老”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由于韩国无法攻克最难的第一级火箭,美国也拒绝提供相关技术,于是韩国在2005年找上了俄罗斯,但俄罗斯只肯出售产品而非韩国要求的技术,因此韩国只能以俄罗斯的第一级火箭加上自研的第二级火箭拼出了KSLV-1火箭。经历两次发射失败后,2013年“罗老”号终于成功实现了首飞,将一颗100千克重的科学卫星送入了近地轨道。
(KSLV-I “罗老”运载火箭)
之后韩国开始倾尽全力研发“全国产”火箭KSLV-2“世界”号,在经历近10年的研制历程和2021年首射即失败之后,于去年和今年接连完成了两次成功发射,尹锡悦称其让韩国“跻身世界七大航天强国”。从数据上看,“世界”号运载火箭重200吨,长47.2米,有效载荷1.5吨,韩国之前只有美国、俄罗斯、法国、中国、日本和印度拥有将1吨以上实用化卫星送上太空的能力,韩国是第七个具备此能力的国家。但与“猎鹰9号”相比,“世界”号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相差甚远,性价比也远远比不过“猎鹰9号”,未来韩国发射卫星的主要选择应该仍然是“猎鹰9号”。
(韩国号称“全国产”的KSLV-II“世界”,首次试射也经历了失败)
纵观韩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其极度匮乏自主能力,技术高度依赖国外承包商,号称“国产”的运载火箭也不过是建立在俄罗斯提供的核心技术上拼凑而成的。归根结底韩国的航天事业是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目标的制订远远超出了自身能力所及,忽视薄弱的基础片面追求所谓的“突破”,最终的结果就是今天被自己从来都看不起的穷邻居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