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让你读懂美对华加征关税的影响

苏书书 2024-05-16 17:29:04

近日,拜登政府宣布对价值18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严格的新关税,包括电动汽车、半导体、太阳能电池、锂电池、钢铁和铝等产品。其中,涉及对中国“出口新三样”调整的税率包括:

将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四倍关税,税率从25%提高至100%;

将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无论是否组装成组件)的进口税翻倍,从25%增至50%;

将对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的关税税率从7.5%提高到25%;2026年,非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的关税税率将从7.5%提高至25%,电池零部件的关税税率将从7.5%提高到25%;

其实呢,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找茬”已经有十多年了,但国内的光伏企业不仅没趴下,反而越挫越勇,技术越来越好了,还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现在全球光伏市场的大半江山都是他们的。这次美国又又又提高了关税门槛,问题是这招儿还管用不?对国内光伏企业来说是不是真的有点疼儿?

拜登的关税霸凌逻辑

拜登的关税策略,可以想象成这样的故事:美国想要让自家的工厂回来开工,生产更多的东西。为此,拜登上台以后,就像是给美国经济连发了好几个“能量饮料”——包括帮助本土企业度过难关的钱包增肥计划、修桥铺路让大家更好赚钱的就业法案、专攻高科技比如芯片的学霸培养计划,以及控制物价不让钱包缩水的通胀控制法。这些“能量饮料”加起来,美国政府豪掷超过4.2万亿美元。

其中特别提到了两大瓶“特制能量饮料”,专门用来鼓劲儿搞芯片、电动车这些高精尖,还有清洁能源这些未来的宝贝。

到了2022年的夏天,拜登又开了一瓶叫做“通胀削减”的特殊能量饮料,里头装了大约3690亿美元,专门用来加强美国自家的绿色能源队伍,比如太阳能板的生产。怎么做到呢?就是给这些企业按材料给补贴,比如硅料每公斤补3美元,硅片每平方米补12美元,电池片和组件也各有补贴,这样一来,即便成本高也能被补贴拉平。

这背后的算盘很清楚,就是想让制造业回流美国,让美国工厂更强壮,能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解决社会关心的失业问题。

再来说说,美国还想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关门上锁,不想让中国生产的新能源产品轻易进入。不管是电动车的进口税涨到100%,还是太阳能板的税提到50%,这都是以前很少见的大动作。其实,美国这么做,主要是心里有点慌,中国这些产业太厉害了。

不过,这次提高的关税虽然听起来吓人,但总共才180亿美元,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货物来说,只占到2023年预计出口量的3.6%,对中国全部出口来说,更是只有0.5%的小零头。所以,一些圈内人士认为,这对中国的光伏企业来说,可能也就是挠挠痒。

话说回来,美国这地方可是全球第二大的光伏市场,特别最近几年美国政府使劲推清洁能源,美国的光伏市场正热乎着,要买的东西多,发展空间大,利润也好。问题就在于,美国自己生产光伏产品的本事不够,工厂少,产量小,简直就是个金矿等人去挖。

数据上来看,2023年美国的光伏装机量就已经达到了177GW,到2034年还要翻几番,预计能到673GW,也就是说,接下来十年里,美国光伏市场差不多还要再扩大500GW,需求大得很。可看看美国自己,到去年底,光伏组件的产能才只有13GW,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这么大的市场缺口,谁看了不眼馋?中国光伏企业在全球那可是数一数二的,要是能顺利卖到美国去,简直就是捡到宝了。可惜的是,美国一而再再而三地设限,中国光伏企业只能对着这么大的蛋糕只能望“美”兴叹,基本上是吃不到美国市场的这块肥肉了。

可以说,每当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挥动“制裁大棒”,反而像是为中国光伏企业送上了一场场“成长的磨砺赛”。

关税“大棒”影响有限

早在2011到2014年间,美国连着三次出招,又是反倾销又是反补贴,中国光伏企业不慌不忙,转身就开始在别的国家找新朋友,不那么依赖美国了,还在东南亚建起了“避风港”,巧妙躲开美国的关税,还趁机练内功,技术越来越好,产品越来越值钱,国际上名声也响当当。

到了2018年,美国又来两波调查,中国光伏企业更聪明了,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在美国和其他地方悄悄扎根,虽然建的厂不多,但品牌形象和知名度蹭蹭往上涨。

2021年,美国限制新疆产品进口,中国光伏企业迅速调整,建立起遍布全球的供应链,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产业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2022年,签了《通胀削减法案》,想给自家清洁能源产业加油。结果呢,美国光伏产业是忙起来了,中国光伏企业也没闲着,直接跑到美国本土建厂,带着技术去“传经送宝”。这一系列操作下来,美国原本想保护自家产业,结果却是“好心办坏事”。自家光伏产业进步慢,东西贵,竞争力不行。中国这边呢,产业链完整,东西又好又便宜,全球市场都抢着要。现在看全球光伏界,中国光伏企业那叫一个风光,美国同行只能望其项背。

就拿2023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排名来说,前十名全是中国企业,只有一个美国的First Solar勉勉强强排在第十,但真要比发货量,早就掉队了。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最后成了“自讨苦吃”,老百姓得多掏腰包,每年得多花1300美元,全球供应链也被搅得乱糟糟的。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登陆美国本土进程加快

面对美国多年来设置的一道道贸易高墙,中国的光伏产业就像在玩一场“闯关游戏”,不断地想方设法,用尽浑身解数,来突破那些不公平贸易造成的重重阻碍。

早些时候,为了绕开美国设置的“双反”调查和诸如201、301条款这样的贸易障碍,中国的光伏制造商们纷纷选择在东南亚安家落户。

到了2023年,美国直接从中国进口的光伏组件微乎其微,差不多就0.1%的样子,而从东南亚那边进口的却占了大头,超过80%。

但好景不长,美国后来对东南亚也动了真格,开展反规避调查,这样一来,中国企业通过东南亚曲线进入美国市场的路也被截断了。不过,《通胀削减法案》的出台,给了中国光伏企业一线新希望。这个法案不仅提供了税收优惠等甜头,还激发了他们去美国直接建厂的热情。现在,对于想要避开贸易壁垒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直接在美国本土建厂几乎成了最后的“底牌”。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艰难却不得不打的“升级战”,赢了,未来的天地将无比广阔。

但是,还有给的一些财政诱惑,中国光伏的大企业们几乎是被推着走,不得不考虑去美国建厂。这既是一种被动的选择,也是争取市场主动权的策略。换个角度看,这些难题和挑战也是催化剂,能逼着中国光伏企业更快成长,走向世界。它们得学会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卖产品到全世界,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国际大企业。所以说,虽然路上坎坷,但这也是中国企业升级转型,迈向全球舞台的重要一步。

跑到美国建工厂,可不是条平坦大道,一路上免不了踩到“坑”。建设费高、管理不易、还得适应美国的本地规则,最头疼的是政治上的不确定性,说不定哪天政策一变,投资就打了水漂,这些都是考验。更重要的是,政治风向说变就变,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政策出来,给中国投资设置障碍,让投入的钱有去无回。

但是,面对拜登政府不断加码的关税压力,加上提供的经济激励,中国光伏的领头企业虽说是被逼上梁山,但也看准了这是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压力就像练肌肉,正是推动进步的燃料,象征着新的机遇。这将加快中国光伏企业全球扩张的2.0阶段,促使它们真正成为全球生产、全球销售的国际巨头。所以说,虽然道路曲折,但这恰恰是中国光伏企业迈向世界,实现自身飞跃的关键一步。

0 阅读:0

苏书书

简介:紧跟最前沿自媒体技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