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在古代农业社会是非常重大的节庆,农业稳定与否,关乎王朝政权的稳定,所以中 国历朝历代的帝王,都相当看重立春,以立春为基准的祭祀活动非常多,也相当隆重。 不过,清朝有一件事情,不时困扰着康熙帝到嘉庆帝祖孙四代,而问题的核心就是立春的日期。 2024年2月4日,农历12月25日,是24节气的「立春」。立春的满文是「niyengniyeri dosimbi」,「niyengniyeri」即是春天,「dosimbi」是进入,所以立春就表示,大地时节正式走向初春。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农历,就是清朝用的《时宪历》为基础而来,所以讨论清朝节气对应的时间,都要用农历来看。 例如在清朝,每年立春时不仅要向皇帝进献土牛,象征春耕开工,皇帝还要亲自到天坛行祈谷礼,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而祈谷礼通常都是在一月的第一个「辛日」进行。 所谓的辛日,古代会用天干地支来计日,所以会出现「五月癸未、二月辛丑」这样的日期,所以当某天用到天干的「辛」,就会被称为辛日,通常一个月会轮到三次辛日,分成上辛、次辛、下辛。 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辛在五行中代表「金」,有发财、财神到的喜庆意涵。 康熙五十四年(1715),康熙皇帝说隔年的上辛日在正月初十日,但那天还没有立春,所以往例在上辛日要举行的祈谷礼,要顺延到立春后的下辛日,也就是正月三十日再举办。 所以从康熙皇帝的说法中可以得知,以往都是在一月的上辛日举行祈谷礼,但因为历法推算,每年的节气日期都不一定,导致某些尴尬的情况发生,那就是一月的上辛日先来,但还没立春。 雍正十二年(1735),雍正皇帝也发现隔年一月的上辛日在正月初十日,但立春是在正月十二日,他认为「祈谷乃新春典礼,似不应在立春以前」,所以也在雍正皇帝的意思下,把这次的祈谷日期往后延,并下旨每年的祈谷礼都要在立春之后的辛日举行,在大清朝永久有效。 结果到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礼部官员想省麻烦,不管立春的日期,干脆直接把祈谷礼改成次辛日举办,被乾隆皇帝训斥了一番,认为官员曲解了雍正皇帝当时的意思,强调还是上辛日为优先。 这件事情还没完,直到嘉庆皇帝年间,又再被拿出来讨论一次。嘉庆四年(1799),对于立春后的祈谷礼,嘉庆皇帝做了相当详细的裁示。 皇帝在参加祈谷礼前三天需要进行斋戒,如果祈谷礼的日期落在大年初一到初三,等于皇帝要在前一年年底就开始「跨年斋戒」,这样相当奇怪,而且嘉庆皇帝即位后就曾遇过,因而顺延祈谷日期;他认为,这种情况实在不应该。 总之,每年立春后的辛日,如在正月初四日以后,则用上辛,在初四日以前,则改用次辛。 就这样,吵了快要100年的祈谷礼日期,终于尘埃落幕。 这上面看似琐碎的讨论,围绕在盛清时期的四任皇帝,由此可见在当时来说,立春、祈谷、丰收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以至于皇帝需要亲自参与讨论与决策。
立春在古代农业社会是非常重大的节庆,农业稳定与否,关乎王朝政权的稳定,所以中 国
财典评历史
2024-02-20 17:41:18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