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图书馆东馆的一角,一场文化盛宴正在悄然上演。11月3日的下午,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洒在了宽敞的阅剧场内,800位读者的热情如同秋日的暖阳,温暖而热烈。这里,一场名为“当我开始写作——《猫鱼》新书分享会”的活动,正悄然揭开序幕。陈冲,这位多面的艺术家,带着她的新书《猫鱼》,与作家金宇澄、纪录片导演周轶君一起,开启了一段文字与心灵的对话。
活动一经推出,预报名的火爆情况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当天下午,记者稍晚进入现场时,发现750个位置已经座无虚席,不少读者甚至直接坐在台阶上,只为一睹这场文化盛宴的风采。在对谈环节开始之前,陈冲向上海图书馆赠书,陈超馆长向她颁发了捐赠证书,这一刻,不仅是对陈冲文学贡献的认可,也是对她多年艺术生涯的肯定。
在对谈中,陈冲坦言:“在遇到金宇澄之前,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作者。”这句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金宇澄,这位在《上海文学》做了三十多年的编辑,在退休之后成为这份杂志的顾问,他的鼓励和督促,让陈冲在《上海文学》开设的专栏得以连载,每月一期,记录着她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金宇澄对陈冲的写作能力充满信心,他曾说:“最后她能写出这么厚的一本东西(书),而且陈冲人特别好,从来没有嫌我烦,一点都没有,如果换成其他作者说不定会嫌我烦。”陈冲则笑着说:“如果有一位茅盾文学奖得主愿意跟你烦,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内心的幸福感。”她的幽默和真诚,让现场的气氛轻松而愉快。
谈到“回望”和“回看”,金宇澄分享了自己之前与陈冲交流的心得体会:“作为一个写作者,你一定要把它记下来,你想得再多,你没把它记下来就没有用。”他强调,写作不仅是记录,更是将记忆从平面变为立体的过程。陈冲对此深有感触,她开始用文字构建自己的世界,让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和日常生活中的奇迹,得以永恒。
金宇澄个人认为,与拍电影需要集体主义参与性相比,写作真的算是一种自由,自己一个人在一台电脑里面就可以建立一个很大的系统。这种自由,对于陈冲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也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发现。
对谈环节结束后,新书签售环节紧随其后。现场的读者排起了长队,有序上台等陈冲签名。其中,一位名叫李奎的资深书迷,带来了自己创作的几幅速写作品,其中有陈冲的人物速写,还有一只懒懒的“肥猫”和一条躺平的“咸鱼”。李奎送给陈冲一张人物速写作品,而陈冲在书的扉页进行签名。李奎在现场向一些读者朋友解释:“我也喜欢偶尔撸猫,喜欢胖胖的肥猫,自己上了一天班,也喜欢像猫一样,蜷缩在沙发上,懒懒得放松。”他的真诚和热情,让陈冲感动不已。
李奎对“猫鱼”的象征意义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猫鱼”好像是当年的上海话,指用来喂猫的小鱼,象征着生命的卑微和弱小,但同时也表现出坚韧和生命力。陈冲的《猫鱼》中用“猫鱼”比喻生命中转瞬即逝的灵感和日常生活中体验的每一个奇迹,这种比喻,也激励着李奎,让他在平凡的日子里,过好每一天。
在当天对谈当中,金宇澄多次提到“作家”一词,海报上陈冲的介绍也出现了“作家”。事实上,陈冲的文字就是作家的文字。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一位会员看了陈冲之前的连载认为:“她当然是作家,只不过不能算是专业作家,以文字为生那种。但从她的写作内容来讲,她的故事生动,细节真实,而且敢于直面人性的勇敢。”她的文字直面自己,直面人性,是有感染力的。她是演员,是导演,又跨界写作。其实她能否成为真正作家,还要看她的主观意愿和持续创作能力。
在《陈冲的世界》一书里面,少女陈冲也曾幻想过当作家。作家,这个名词对她的诱惑力太大了。在她看来,作家们笔下的世界是那么博大,那么富有色彩;在他们的描绘下,那些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一一在读者的影像世界中活了起来。她从小爱看文艺书籍:小说、故事,特别是安徒生的童话,那些美丽、动人的故事,把陈冲的想象力带到了另一个奇妙的世界里去了……如今,这样一支“神笔”,陈冲想必已经有了。
这场新书分享会,不仅是陈冲与读者的一次亲密接触,更是她多年艺术生涯的一次回顾和展望。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娱乐圈,陈冲用她的文字和才华,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一位演员、导演,更是一位有着深刻洞察力和感染力的作家。她的故事,她的文字,将继续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到生活的意义和色彩。
在陈冲的新书《猫鱼》分享会上,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活动结束后,当大多数读者已经离开,一位年迈的读者缓缓走向陈冲,手中紧握着一本破旧的《陈冲的世界》。这位老人眼中含着泪光,告诉陈冲,正是她的文字陪伴他度过了人生的低谷。陈冲感动地拥抱了老人,并在他的书上签下了名字。这个瞬间,仿佛是陈冲艺术生涯的一个缩影——她的作品不仅记录了她自己的生活和感悟,也成为了他人生命中的灯塔。陈冲,这位从舞蹈到文字的艺术家,用她的“神笔”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证明了艺术的力量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连接每一个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