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加速撤出,富豪纷纷外逃,莫迪政府态度变了,想让中方拉一把

妍春谈趣事 2024-09-17 03:19:25

莫迪旧谎言被戳穿,外资不买账了,又想让中方拉一把,中方会帮忙吗?

日前美媒刊登了一篇论述印度经济的文章,光看标题就很醒目,“印度能阻止富人出逃吗?”按该文的说法,出逃的不仅仅是印度富豪,还有大量的外资,近期市场表现表明,大量外资正出售印度股票,宏观来看,今年印度只有26亿美元的外资流入,作为对比,去年这个数据是220亿美元。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除了印度总理莫迪对外企种种加害行为以外,一个重大原因在于印度经济不健康,比如在咱们看来司空见惯的消费行为,根据印度早期风险投资基金布卢姆风险投资公司估计,印度大概只有人均年收入相当于1.5万美元的约3000万户家庭、即约1.2亿人构成“消费阶层”。

在印度消费当中,食品杂货占零售总值的四分之三,中国和美国的这一比例则分别为40%和30%,这也就意味着印度消费阶层的主要消费都是以食品为主的,印度人根本没钱消费其他商品。这一点也体现在汽车市场上,奔驰公司2023年在中美的销量分别为73.7万辆和29.8万辆,但在印度却只有1.8万辆,对于另一家知名车企宝马,在印度的市场仅有中国的2%。

说的简单点,印度的实际经济现状远远没有其GDP体现出来的那么光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对于印度经济,近年已经有不少质疑之声了,比如英媒此前就曾撰文称印度经济存在重大风险,所谓高速发展只是一个“骗局”。当然,英媒的一家之言不足以完全说明问题,因为2022年印度GDP超过了英国,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结果英国被印度超过,这无疑是对英国国际地位下滑最有力的注解,英国肯定不服,所以唱衰印度经济也实属正常。

但美媒也这么说,情况就不对劲了,毕竟出于遏华反俄的需要,美国政府当下正积极拉拢印度,并号召本国企业不要和中国合作,多同印度合作,如果不是真有问题,美国的重量级媒体肯定不会这么唱衰印度经济。

收集有关资料后我们发现,有关印度GDP的主要质疑,不是称其造假,而是说其统计方式有问题。在此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虽然GDP的定义非常清晰,但国际认可的统计方式并不唯一,主流的GDP统计与核算方式分为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理想情况下三种方法算出来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但因三种方法各自需要统计不同的数据,受到统计和核算条件所限,一国用不同方法计算出来的GDP,往往是存在差异的。

我们专门去查阅《中国统计年鉴》,了解了2010年以及之前20余年的GDP统计数据,发现这些年中国支出法和生产法计算出来的GDP都存在数百到数千亿元的差值,其中最突出的应该是2009年,支出法算出来的GDP比生产法高出7872.27亿元,当年中国GDP是5.1万亿美元,差值已经超过GDP的1%了。

所以各国与地区的GDP统计数据,本身并非统一标准的。在这里杂谈一句,收集了网络上一些看法过后,我们注意到很多人认定如果中国采取和美西方一致的统计标准,中国的GDP数据会比现有数据更高出一些,一来是美西方为了营造自己高人一等的形象,也为了彰显政客成绩,在GDP统计上特意选择了一些有利于数据表现的统计核算方式。

二来则是中国不想被美西方敌视,也没有选择那些会进一步抬高数据的统计核算方式,这有一定道理,为什么2018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要开启全面遏华,大幅追加无理关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特朗普发现美国对华长期保持高达数千亿美元的贸易逆差,面对美西方的霸道,适当低调,不显山不露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这只是我们在网络上收集到的部分看法,仅仅给各位了解一番,不代表我们的看法。

而印度的GDP统计与核算方式,为了能够凸显其影响力,更是非常极端,其他很多国家往往不会算为标准GDP的小项数据,印度全部算进去了。最离谱的是什么呢?一些因各种原因不方便统计的项目,据悉印度统计核算部门还会现场胡编一个数据放进去,甚至有网友称印度连牛粪都不放过。

这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其他方面也是如此。举个例子吧,修了100公里的高速公路,那么高速公路总里程增加值自然就是100公里,可按印度的统计口径,那是要算车道的,100公里公路,如果是四车道,那就按400公里来算!而且印度的公路定义是没有路面材质和行车数量要求的,只要能过车就算公路。

因此印度经济的水分其实是相当足的,很可能比美西方还严重。加上近年莫迪政府屡屡对外资设下高福利,吸引外资进驻,等外资来了以后,又横加干涉,变相设阻,不仅福利没了,还变着法地罚款,从美西方到中国都有企业中招。久而久之,印度“外企坟场”名气在外,谁还敢买莫迪的账?

所以眼看着外资加速撤出,富豪纷纷外逃,莫迪政府态度变了,近期有报道称莫迪打算解除对中资进入印度的限制,说白了就是想让中方拉一把。中方会点头吗?

其实此事就不是中方点不点头的问题,中方并不排斥和印度合作,可关键在于中企过去在印度市场吃那么多亏,加上中企也不是没有其他选择,欧洲、东南亚、西亚、中东、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拉美、非洲等等等等,哪个不是眼巴巴盼着要同中方合作?所以,就算莫迪主动示好,中企也未必乐意接招。毕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是说说而已。

5 阅读:477

妍春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