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药通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和口碑积累,在大家心目中树立了“天然”、“安全”、“低毒”、“可靠”、“有用”等形象,哪怕现代医学治疗疾有了巨大进步,一些人仍坚定选择中医药治病,或者在治疗大病后用中药调理恢复。
中医有师承和规范,药物有归经和偏性,方剂有配伍和剂量,诊病有问诊和辨证,这几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医临床看病的遵循和约束,成就了大批名医和名方名药。但作为患者,诉求很简单,就是怎么又好又快地把病治好,最好疾病断根,恢复阳气和活力。
实际上,很多患者存在一个“陋习”——喜欢自己给自己“诊病”,自己当自己的“医生”,或者用别人的医案来对付自己的病症,乱吃乱用中药,大致有两个结果:
1、运气好的,病情轻的,可能碰巧治好了,但成为患者吹牛的资本,助长了患者下次重复操作的“勇气”;
2、运气不好的,病情复杂的,反而把情况弄糟了,后续投入的精力和财力多很多,这种情况临床上更常见。
乱吃乱用,核心在于“乱”字,物品乱放会找不到,话语乱说会有误解,药物乱用则百害无一利。临床上乱用乱吃中药,是中医需要认真关注和纠正的问题,我们从3个方面说说。
一、人体生病的诱因主要有哪些?中药治病的底气和依据是什么?
在中医看来,生病说到底是“阳气亏虚”,阳气少了,镇不住邪祟,外邪入侵,内邪添乱,就出现各种异常和症状。阳气不足,有先天的因素,更多是后天引发,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离不开“吃穿住行”,以当前的三伏天气为例,3个因素或是重点:
生:吃的东西寒凉,胃里经常感觉胀、凉、疼、满,大便不成形,是阳气耗损的表现。
冷:大量接触寒食冷饮,洗澡睡眠贪凉,导致寒邪入里化热,阳气压的担子太重了。
粘:食物黏滞,甜食过多,甘甜性缓,影响脾胃运化,不知不觉把阳气折腾狠了。
这3个因素都是耗费阳气、损伤正气的大户,次数多了,程度深了,慢慢影响就大了,身体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身体不适,用中药调理,一定离不开四气五味归经、用药物之偏纠正人体之偏等操作,目的是回阳守阳,扶正固本,保持阴阳平衡,让人体恢复正常。
二、乱吃乱用中药的后果有哪些?
中药需辨证使用,目的就是为了管住乱吃乱用,因为剂量不同、药性不同、配伍不同,相关的功效也各不相同。如果该升的时候却用降药,该导的时候却用补药,该收的时候却用散药,该凉的时候却用热药,会出问题的。
临床上,乱用中药至少有4个后果和类型:
1、没病找病型:本来就没有病,无端觉得自己有问题,或乱琢磨感觉自己要补、要泻,结果硬是吃出病来,临床上吃滋补类中药引起的问题较多。
2、由少变多型:本来病种比较少,一通乱吃乱用,药不对症,诱发其它疾病,临床上多见于一些肝肾损伤,造成严重后果,教训不少。
3、多此一举型:本来生病后不是很严重,花较少代价能调理好,但胡乱用药让病情变复杂起来,有时诱发多个并发症,背离了治疗初衷。
4、我行我素型:对中医叮嘱的用药、药量、服药时机不以为然,本来用几付中药、用三五天就能纠偏,但乱用药却大大增加了治疗成本。
在一些中草药资源丰富的地方,有的人习惯自己配中药,药量随性,可能会带来中毒、昏迷、神经紊乱等后果,甚至带来无法挽回的悲剧。
中药用对是好药,错用是害药,比如:错用人参在实邪病症,气机阻滞会加重,接二连三出现新问题;错用当归会耗血伤阴,不仅没能补血还会伤血损气,等等。
三、临床哪些中药乱用乱吃比较多?
与化学药物的管理不同,很多中药材、中成药只要有药名、药方就能摘药、拿药,而且大部分中成药是非处方药,很方便买到,如果几个中成药合在一起用,用药的风险就提升很多。有的是吃化学药物的同时,仍服用具有类似和相同成分的中药,就成为“超量用药”,对器官影响很大。
日常生活中,经常滥用的中药有4类:
滋补药:典型的有六味地黄丸,男人补肾都会找它,但不辨证就乱用,会引起症状加重,肠胃不适。
感冒药:没有区分风寒风热,反正拿起药物就吃,如双黄连颗粒剂,错用加重病情。
清热类:夏天多见,如龙胆泻肝丸、三黄片等等,还有高温中暑用藿香正气水,也是有风险的。
清火类:典型的就是牛黄解毒片,含有雄黄成分,遇热分解氧化,药物性质变了,乱用会有不良反应。
总之,乱用中药是临床不少见的顽症,需要正视、重视并及时纠正,用药前务必遵医嘱,搞清是什么病、证候有什么、用量有多少、有何用药注意事项等等。
问题是找医生也没用,但凡医生能辨症辨得准医好病,谁愿意自己以身试药?
放屁,找医生还不如自己学习治疗
找西医,就是拍片,抽血,看报告,完了这个高吃这个药,那个高吃那个药,不去找原因,反正降下去就OK,别的地方上涨跟我不搭噶了
我一直在自诊自治,很好。求人不如求己[点赞]
什么💊也不能乱吃!西药就可以乱吃了??西药副作用更毒,慢性中毒不自知
西医药本身就是毒品
中药基本上没有一点效果,治病必须西药
[静静吃瓜] 头孢就酒,说走就走。 [doge] 西药就敢乱吃了?[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