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 年,孙家栋在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时超重,他坚持拆掉毛主席像章,周恩来总理知道后说:“你看我们人民大会堂,哪里没有毛主席的头像?”
1964年,孙家栋领导研制东风二号导弹,他的成绩被钱学森看在眼里,于是,当国家说需要一个人去研制卫星,钱学森便推荐了孙家栋。
孙家栋说:“国家需要我在哪里,我就去哪里。”所以,即使他根本没见过卫星,当国家让他去,那他就去了。
1967 年,孙家栋受命担任“东方红一号”总设计师,那时“东方红一号”已经有方案,但方案过于复杂,孙家栋接手后,大手一挥就决定:
把那些花里胡哨的仪器都去掉,只要卫星能够“上得去,抓得到,看得到,听得到”就行!
在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时,我国正受到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这意味着孙家栋在研制过程中,只能靠自己,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航天发展道路。
当时我国的经济和工业基础薄弱,在研制卫星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材料、设备等多方面的资源短缺。
尤其是缺乏高精度的测试仪器,加上时间也较为紧张,这些困难都让孙家栋和团队们压力山大。
1970 年,“东方红卫星”的研制工作,进入到了关键又紧张的阶段,这时,孙家栋和团队发现了很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卫星超重了。
这和他们当初的设想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卫星不仅超重,还超了10公斤。
要知道,在航天领域,哪怕是极其微小的重量偏差,都可能引发一系列不可预测的风险,严重影响卫星的性能,甚至会关系到发射任务的成败。
孙家栋和团队都陷入焦虑中,他们亲自去检查,结果发现卫星之所以超重,是因为卫星上的许多零部件表面,都贴满了毛主席像章。
这些像章是工人们在生产和组装过程中,自发贴上去的,表达对领袖的崇敬之情。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毛主席像章几乎无处不在。
从人们的衣服到各种物品,贴上毛主席像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工人们将这种做法,延续到了卫星零件上,却不想,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像章,累积起来竟然让卫星超重那么多。
其实这件事要解决很简单,毛主席像章是后面才加入的,那直接把像章去掉就行,但在那个特殊时期,谁也不敢提拆毛主席的像章。
孙家栋心里很清楚,卫星的质量控制,是确保整个任务成功的核心要素,任何多余的重量,都有可能会成为致命的隐患,于是,孙家栋紧急召开会议。
会议上,有人提议从其他零部件上减重,有人建议加大动力,但这些建议都会让卫星出现比较大的改动,还会出现技术上的问题,风险太大。
孙家栋作为总设计师,他再三考虑,还是顶着巨大的压力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拆掉毛主席像章。”底下的人听到这个建议,面面相觑。
孙家栋并不是不尊重毛主席,相反,他这正是尊重毛主席的做法,因为卫星升天,是毛主席一直以来的坚持。
只要他们能实现毛主席的话,才是对毛主席最好的交代,但拆掉毛主席像章这件事,毕竟在政治上比较敏感,稍有不慎,可能把自己也交代进去,所以他得上报。
而就在这时,周总理来慰问孙家栋和团队,孙家栋就把这件事细细跟周总理分析和汇报。
周总理得知了这一情况,深思熟虑后说道:“你看我们人民大会堂,哪儿没有毛主席头像?我支持你!”
周总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毛主席的头像足够多了,不差这一次!
孙家栋得到周总理的支持后,松了一口气。
周总理继续说:“大家对毛主席的敬爱之情,我们完全能理解,这样,把这些像章妥善收集起来,放在航天博物馆之中,你们只要成功将卫星发射升空,才是向毛主席表达敬意的最好方式。”
周总理的出现,给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孙家栋指明了方向,孙家栋带着团队,小心谨慎地把这些像章取下,最后,卫星检测过后,达到了发射的标准。
1970年4月24日凌晨,火箭发射成功,卫星进入轨道,传来“东方红”乐曲,全国欢庆。
这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伟大里程碑。
而在欢庆之中,没人能比孙家栋更开心,东方红一号就像他的孩子,是他付出了全部心血做出来的。
2013年,84岁高龄的孙家栋,依然坚守在航天一线,担任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的总设计师。
孙家栋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他不断跨越不同的专业领域,每次国家让他进入新领域,他都能迅速适应,并掌握核心知识。
短短几十年里,我国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离不开像孙家栋这样的“国之脊梁”的辛勤付出。
孙家栋像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为了国家的事业,默默无闻,不求名不求利,将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国家。
这种舍身忘我的深明大义,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缅怀。他们是国家的英雄,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