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与姜维的战略失误 姜维是蜀汉后期的肱骨之臣,但宋人郭允蹈编《蜀鉴》,却认为“姜维亡蜀”,蜀汉灭亡是姜维造成的!争议最大的就是姜维调整汉中防守部署,让魏军趁虚而入。 主要证据有两个: 一是蜀汉兵力至多10万,除开守成都和益州各郡边境的,实际上,屯住汉中的兵力5~6万,就这些兵力分驻各个隘口都十分吃紧,但姜维却把他们集中起来伺机而动!姜维出军,动辄数万,他将汉中方面能动用的军队基本上都抽调了。郭允蹈认为“姜维亡蜀”,主要针对姜维撤减汉中各个关隘兵力,从而导致汉中门户大开。 二是屯兵沓中避祸。沓中地区位于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东部与舟曲县西部,远离汉中,进不能威胁关中,退不能守卫门户。为了远离政治漩涡,姜维把大部队拉到一边,使本不充裕的蜀汉兵力雪上加霜。以至于直到钟会大军已经进入汉中土地的消息传到沓中时,姜维才决定回军,但已经晚了。 263年,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在绵竹被邓艾打败,临死时痛悔:“我外不能制服姜维,内不能制衡黄皓,我有何面目活着?”说明姜维在蜀汉内部并不得人心,不服从管理,所以被与黄皓之流相提并论。 上述观点,说姜维亡蜀可能过于夸张,但论姜维在战略上的系列失误导致蜀汉军事速败,确有其道理。 (欢迎关注周周)
蜀汉灭亡与姜维的战略失误 姜维是蜀汉后期的肱骨之臣,但宋人郭允蹈编《蜀鉴》,却
周周史海泛舟
2024-05-11 07:55:50
1
阅读:626
用户13xxx61
改变了魏延任汉中太守时的防守策略,阴平道路上1000守军裁撤
用户11xxx20
归根结底,外来派为了巩固统治。从诸葛亮开始一直都是抽蜀中地方豪强的血去北伐。到了姜维(诸葛亮挑选的典型外来派代表)抽血过头了。邓艾孤军入蜀立旗,进军成都一路滚雪球一样,不断收降蜀中地方豪强成了数万大军。逼迫诸葛瞻放弃成都迎击,然后手下估计都跑对面去了,诸葛瞻也“死定了”!
王九壹
姜维的策略是消灭魏的有生力量,前两次守是守住了,但是魏兵力没啥损失。姜维撤掉外围据点把魏军放进来,只留汉乐两城断魏军后路,在阳平关对峙(阳平关先丢了只能在剑阁对峙了),目的就是让魏军必须分兵围城,粮草不济的时候不能全身而退。当时两国的差距,没一场大胜永远出不了蜀,只会慢性死亡。不是邓艾,钟会也对峙不了多久粮草就会跟不上的,只能说姜维赌输了。(在邓艾成功之前钟会已经在商议撤军了,攻进汉中已经达到了司马昭的政治目的,钟会也捞到足够的军功了)
饮鸩止渴 回复 08-05 22:31
前两次跟姜维毫无关系!
王九壹 回复 饮鸩止渴 08-09 07:12
我也妹说前两次是姜维守的啊,我只说的前两次是御敌于外,姜维是想歼敌于内
陈强圣德一直艾
曹魏细作早以把蜀汉兵力部署上报给了司马昭,看看三路大军伐蜀路线图就知其意图,此时蜀汉已是回天乏术,姜维有错不假,但蜀亡国并非他一人之过,后主昏庸,奸臣当道,国力弱小,人才凋零,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Jojo
蜀汉后期兵力匮乏,根本维持不了汉中多点据守的防守方式,魏国此时兵力已经是蜀汉近十倍,还玩多点据守就是自寻死路
吴越居士 回复 07-31 15:33
问题是兵力收缩回汉中统共三四万人根本不足以实现诱敌进汉中聚歼的战略意图,反而给了对方长驱直入聚歼这些有生力量的机会,事实结果也确实如此,钟会轻而易举的取得了汉中并消灭了所有汉中守军,并将前线压到剑阁。
万里长鸿
姜维北伐损失有些大,诸葛亮北伐时期蜀汉士兵还有二十万,到了蜀汉亡国只剩带甲十万。
用户13xxx07
汉中是蜀汉的命门 是碰不得的 但姜维却拿它来赌 玩的比关羽还大[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