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
杀婴仇女,数亿人挨饿?印度为啥还能生出14亿人?
众所周知,印度人口数量多,甚至有隐隐超越中国人口数量的趋势。而在人口持续增长背后,我们还能看到一个极其矛盾的印度。
一方面,印度仅凭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面积,不仅承载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还成为了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
但在另一方面,印度有确是世界上饥饿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甚至比朝鲜、马里等国家还要严重,国内有两亿人处于粮食不安全的状况。
民众营养不良,儿童发育迟缓,新生儿死亡率长期居高不下。
那么,印度是怎样在这种情况下,还能生出14亿人口/这背后又是一个怎样的真实印度呢?
首先,大家需要清楚一点,就是在不同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影响社会生育率的因素是不同的。
养育成本,培养成本,女性的受教育程度,甚至社会经济构成结构等各种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总体生育率。
现在许多国家人口少子化,老龄化现象的根源是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养育和培养成本的增加。
从经济层面来说,就是家庭的生产力水平不再由人口数量决定,而是由人口质量来决定。小家庭的养育支出集中于一个孩子要远远好于分摊在多个孩子。
而印度的人口现实却是,生得起,却养不起,更不要谈全社会人口素质的提升。
印度虽然号称自己已经建立了12年义务教育,但全国范围内的小学辍学率却高达31%,几乎三分之一的适龄儿童无法完成小学学业。完成更高阶段学业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
这也说明即便在义务教育免除学费的理想情况下,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印度家庭的物质条件是困难到无法支持儿童完全脱产进行学习。
因为没有工业化,就没有更好的就业机会,青少年就没有接受教育的欲望。印度人力便宜到很多城市都有人力的洗衣厂,大量童工就蹲在河边,用天然的河水替客户搓洗衣服。
而这样的又会进一步降低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经济发展就会进一步受限,投入教育的资金就会持续不足,最后形成长期的恶性循环。
别看印度这两年在资本市场和产业承接相当火热,但是在其国内的劳动力市场中,有三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是极低的受教育程度,印度有28%的青少年从未接受过任何教育和培训,从而根本无法参与工业生产,就是简单的流水线工作也干不了。
二是大量女性无法参与劳动,印度的妇女劳动参与生产率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很多女性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压根不被允许外出工作。
三是青年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越是承接产业,工资价格却越低。
这三个问题就使得印度即使承接了产业,也无法进行本国的产业升级,稍微复杂高级一点的产业更是无法落地。
在加之落后的基础设施水平和营商环境,国际产业资本不敢进入,反倒是大量的金融资本纷纷投入印度。
看似火热的印度经济就呈现出两个奇怪的现象。
第一个是产业比例不平衡,印度现在的产业占比中,第三产业占比一半左右,第二产业不到三分之一,大量金融资本涌入导致脱实向虚,玩的就是收割离场。
第二个是大量劳动力只能从事农业生产,不光阻碍农业发展,同时也导致工厂用工难,缺乏合格的劳动力。
因此,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其实是和人口规模严重脱节的。
另一方面,印度的男女比例失调问题同样严重。
印度女性在社会中遭受着来自宗教,父权和经济方面的各种压迫。
女性的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难以保证,溺死女婴,集体强奸女性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在社会秩序混乱的地区,女性都不敢承载公共交通或者独立出门。
唯一的作用就是呆在家中充当生育机器,不停得生男孩,为家庭提供无偿劳动力。当然,等待这些孩子的也是早早辍学回家,当童工或者参与农业生产,重复父母的一生。
那么面对这样的人口问题,印度政府难道就坐视不管嘛?
当然不是,事实上,印度也推行过计划生育政策,以保证人口长期发展,但最后却不得不草草收场。
那么是怎样的原因,导致印度抑制人口激增的失败呢?
2.人口管治的失败,是印度社会积重难返的历史顽疾。
历史上的印度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同为文明古国,文明发源地,也有大江大河,在很早的时候就养育了庞大的人口。
但自1949年以来,两国的发展的差距却越来越大,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便是,印度没有经过彻底的社会革命。
众所周知,今天的印度原来是英属印度殖民地当中的主体部分,虽然其在1948年成功独立,但最终却是以宗主国主动放弃的方式实现的。
虽然非暴力不合作减少了流血牺牲,但独立之后,印度的底色仍然是原本的殖民地那一套。
首先是社会缺乏国家观念,中央政府和各邦经常发生冲突,国家的管理体系根本插不进基层。连结整个国家的纽带主要是印度教这个宗教。
其次便是种姓制度根深蒂固,印度的种姓制度不光划分人的阶级,甚至还规定人的职业。肤色越黑,从事的工作就越低贱,生存条件就越差,各项权益就越得不到保障。
政府也根本不愿意在低种姓或贱民身上花费过多的钱,完善教育,建设基础设施,让他们有能力能够从事更好的工作。
其实印度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意识到了人口激增带来的社会问题,并推出了人口控制政策,但因为根本无法在基层得到严格执行,二十年间,印度的人口还是激增了一倍。
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强势著称的印度铁娘子英迪拉·甘地再次当选总理。
这时的甘地已然控制了整个国大党和政府,为了实现人口治理的目标,她直接修改宪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强制性节育。并且直接派出自己最为相信的二儿子负责这一工作。
在甘地的铁腕手段下,印度曾在一年之内让620万男性完成绝育。但在这几百万人中,绝大多数都是种姓制度下的所谓贱民,通常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拉走完成了铁娘子定下来的KPI。
尽管在效果上,印度成功遏制了几年的人口激增,却激起了民众更为强烈的反抗,很多印度民众将这一事件称为“可怕的行动风潮”,这也直接导致了1977甘地政府的垮台。
前人的失败,给了后来者一些“教训”。如果政府敢执行“计划生育”,来百姓就让你垮台。
面对这种威胁,之后,政府再也不敢再采取任何的措施。想生几个就生几个,小学上不完辍学了也无所谓,只有不影响选举就行。
即使到了今天印度国内的某些地区想要抑制人口增长,也都是多给好处,少给或不给限制。
只是如今人口基数已然庞大,某些家庭少生孩子的原因也不是那点福利政策,而那些需要劳动力的家庭,还是照样使劲生男孩。
反正在种姓制度下,命运早就注定,那些高种姓的家庭,有条件有规划,孩子从小就在国外上学,毕业后摇身一变就成了纽约伦敦的金融科技精英,最后举家移民,还能远离脏乱差的母国。
而那些低种姓或者贱民,从出生开始就是稀里糊涂,小时候辍学当童工,长大之后继承父业,差一点的掏下水道,好一点的当个摩的司机,小商小贩,然后结婚生更多的孩子。
只要他们一刻不停得生孩子,越生得多,那些已经变成工厂主的高种姓就能获得越廉价的劳动力,积累更多的财富。
最后,我们再谈个问题,就是印度为何明明作为粮食出口国,为何还会出现2亿人吃不饱饭的情况出现呢?
3.数亿人挨饿,饥荒频发,是印度农业的畸形发展。
印度和中国都是人口大国,想要养活十几亿人口是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但与我国年年进口大量农业产品不同,印度是宁可饿死人也要向外出口粮食。
这种差异所体现的便是如今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
在咱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是民以食为天,第一产业的稳定在如今是重要的政治任务。各省领导要负责米袋子,各市领导要负责菜篮子,确保米面和新鲜蔬菜能够每天出现在货架之上。
我国之所以要大量进口粮食,最主要原因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部分的进口粮食都充当了畜牧业的饲料,牲畜得吃了粮食,才能生产出肉鱼蛋奶等产品。
虽然在能量转换中出现了折损,但老百姓能吃的更好,摄入的营养也更加全面。人们时常感叹现在的孩子长得又高又壮,归根结底是日常的营养跟上了。
在国家和社会的努力下,就是我国最贫困地区的乡村小学,现在也能保持每天一袋奶每顿饭有肉的充足营养摄入。
而印度大量出口粮食和农产品,是为了获得更多外汇和资金。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后发型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初期都曾发生过,本质上是以农业积累工业化所需的资金。
先以农业养育工业,再以工业反哺农业。我国就是比较成功的案例,现在不仅取消了农业税,种地还有各种补贴。
但印度的问题在于,这么多年攒的那些钱不知道怎么得就没了,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也没有完成。
时至今日,印度的化肥使用率只有我国的40%,粮食产量也不到我国的一半,大型的水利工程也几乎没有,劳动方式仍然以人力和畜力为主。
在我国已经开始在西部搞高标准农业田建设,不断提高农业产量的时候,印度不仅无法让工业反哺农业,广大的农村地区还得靠多生孩子维持落后的农业生存方式,给新德里的老爷们“上贡”。
只好逆着人口增长不断扩大粮食出口。
而在直接的粮食分配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就实行主粮统购统销和多元化的进口政策,尽可能地保障粮食和重要农牧产品的稳定供给。
即便在最困难的设想条件下,国内的粮食储量也够全国人民安安稳稳得吃上个一两年。
但印度的农业却是市场化运行,老百姓买不起粮食吃不饱和私有粮商一点关系也没有。即便印度的农业生存效率低的惊人,农民纯粹靠天收,但只要国际市场上有人买,那出口商就一定会为了利润去卖。
再加上印度又缺乏制造业,很大一部分出口就靠农产品撑着,政府为了国际收支平衡也选择对民众的温饱问题视而不见。
对于那些占据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高种姓官员而言,那些长期营养不良吃不饱的底层民众,本身就生而“贫贱”,远远比不上获得外汇重要。
最后,我们不可否认,印度作为新的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其充足的劳动力必然会给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但在另一方面,印度也着实面临着相当严重的人口困局。
现在有些人,只看到了印度拥有庞大的劳动力数量,就想当然地认为印度将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但纵观二战后东亚的经济崛起,人口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是在国民缺乏基本技能,骨瘦嶙峋的情况下完成现代化的。
只有稳定的社会秩序,良好的教育水平,充足的社会流动才能让人口规模变成经济红利,才能实现从落后到先进的快速跨越。
而印度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努力上,还需要多走几代人的路。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