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硬科技投资大潮开始,一级市场投向硬科技赛道的钱,至少有4万亿。具体可以查阅清科研究的历年数据。
很长一段时间,股权投资法律服务是我个人的主要工作。从协助募资到起草投融资法律文件,再到参与交割再到投后管理。我本人接触过的硬科技项目数量繁多。
故事发展到今天,尤其是去年八月IPO收紧之后,大量项目终于走到触发回购这个阶段。我们也算经历了股权投资市场的完整周期。
尽管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代表GP工作,但是对于创业者,我始终抱有一点同情。
美元基金纵横市场的那几年,对赌IPO或对赌业绩的回购条款并不是投资协议的必备条款。人民币基金占据市场主流之后,尤其是国资基金成为市场最主要的LP之后,投资协议如果没有回购条款简直属于重大失误,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谁也承担不起。
然而,我有一点疑惑。
如果说,国资参与硬科技投资的初衷是所谓“推动科研公关、实现国产替代、完善全产业链、对抗卡脖子”云云……那么这是一个“鼓励研发”的逻辑,是一个“人优我有”的逻辑,是一个“先存在再完善”的逻辑。
然而同时,投资机构又要对赌IPO,那么则是一个既要营收又要利润的逻辑。
现实中的很多项目,创始人已经把钱投向了研发,也生产出了一些瓦房店产品,符合国产替代的逻辑。然而普遍问题是营收利润很不理想。这样高估值、高投入、弱营收、没利润的硬科技公司,可能每个地市都有几个。
如今IPO标准提高,大量以科创板二三四五套标准的公司上不了市,触发回购条款,多数情况都是创始人个人回购,少数是公司回购,无论哪种,创始人基本都要倾家荡产。
投资机构一旦发起回购诉讼,创始人就去限高名单,公司最终清算解散。
OK,市场经济,愿赌服输,一点毛病没有。
但是,等等。你们投资机构、国资基金最初参与这个赛道、最初选择这个项目,不是自称为了“对抗卡脖子”吗?
几万亿的钱投下去,符合IPO的项目永远只是极少数。是不是意味着,绝大多数项目最终把创始人变成老赖,公司清算解散,这个事情就算结束了?
如果一个公司的产品既能突破封锁实现国产替代又能收获高营收高利润,那么根本不需要国资扶持。如果国资必须重金扶持,那么实现国产替代的同时又要收获理想利润,本就不合逻辑。
既要承担政治上国产替代的大旗,又要承担经济上IPO标准的营收利润,如果做不到既要又要,就会下场惨淡。
极少数项目脱颖而出,成为上市公司,投资机构通过减持,把股票卖给股民,这固然是投资机构的胜利。然而更有意义的问题可能在于,除IPO退出之外的几万亿硬科技投资,到底为这个社会留下了什么?
不负时光
不要牛逼哄哄,国家投入这种科技公司的钱都打水漂了,国家没有钱投入。现在叫四大银行去投资,也是给银行挖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