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60大寿时悲叹此生无后,守寡儿媳突然跪下:爹,这是您的儿子

夜半读诗 2024-10-24 13:59:03

包拯过60大寿时,亲友同僚齐聚一堂为他贺寿,包拯却苦笑叹息:“一生惩奸除恶,老来膝下却无一子,后继无人!”

此时,守寡的儿媳崔氏却抱着一个孩子过来,含着泪跪下说道:“爹,这是您的儿子!”

就是这个孩子,不仅把包拯家族的血脉延续了下来,长大以后还把包拯传下来的好家风发扬光大。这背后究竟有何精彩的故事?

01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包拯在民间一直是公道正义的化身,由于文学和影视作品的艺术加工,包青天的形象几乎“神化”。但其实,包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在他为百姓伸冤的断案故事背后,他也有家庭,也有普通人一样的烦恼。

包拯,字希仁,公元999年出生于庐州(今天的安徽合肥)。他青年娶妻李氏,但她体弱,嫁过来没多久就因病去世,没有留下子嗣。第二任夫人姓董,出身显赫的官宦家庭,婚后与包拯十分恩爱,为包拯生下一子二女。包拯以身作则地教育着孩子,还制定了包府《家训》。这本家训中只有短短的37个字:“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通过家训告诫他的后人:包家子孙中,凡是有入朝为官的,必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若有贪赃枉法的,将被开除族籍;即使是死了,也不能被葬入祖坟。不遵从此家训者,就不是我包拯的后人。

儿子包繶,自小聪颖,熟读四书五经,对治国安邦的思想和历代清官贤臣的事迹更是如数家珍。长大后也成了一名清正廉洁的好官。包繶到了成家的年纪,在包拯的操持下,娶了崔氏为妻。崔氏出身名门,外祖父乃三任宰相的吕蒙正。崔氏虽然出身显赫,却没有大小姐的娇气,她知书达理,温柔贤淑,婚后不久还给包拯添了一个小孙子包文辅。

家宅和谐、子孙绕膝,本来日子是越过越畅意的,可天有不测风云,包繶25岁的时候,突然生病去世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没多久,包拯唯一的小孙子包文辅也夭折了。

02

此时的包拯已经上了年纪,却接连遭遇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内心一定悲痛不已,整个包府上下也都笼罩在一片凄风苦雨之中。包拯虽然在断案时铁面无私、不徇私情,但在生活中还是很有人情味。他看到儿媳妇大好年华,不忍心用封建礼教束缚她,就劝她回家改嫁,崔氏的家人也前来相劝。

但崔氏却坚决不愿再嫁:“公婆子孙皆失,我岂能独去,况且我公爹名满天下,我能替丈夫伺候您二位,也就别无所求了。”到了包拯60岁大寿那天,亲友、同僚纷纷上门祝贺,看着家中热闹的场景,包拯却触景伤情,想起早逝的儿子和孙子,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在寿宴上禁不住摇头感叹:“人生已过花甲之年,一生惩奸除恶,年少自禀致君尧舜志,到老来却要无后而终。”想不到听了这话,儿媳崔氏却转身去抱来一个孩子,跪到包拯面前:“爹,其实您还有一个儿子,这个就是您的儿子!”

此言一出,众人都大惊愕然。原来这个孩子是包拯和他的侍妾孙氏之子。

03

包拯的妻子董氏有一个陪嫁丫鬟孙氏,后来被包拯收为侍妾。但因为行为不端,被倔脾气的包拯给打发回了娘家。这个孙氏出包府后却发现自己早就怀孕了,但她因犯错被逐出府,也不愿再回去。多亏大嫂崔氏知道了孙氏怀有身孕的事,就私底下送钱财衣物周济孙氏,后来孙氏生下一名男孩,崔氏又把孩子抱养在身边,算是给包拯留下一条血脉。包拯夫妇知道来龙去脉后大喜,将孩子取名包綖(后改学名为包绶),并将他接回身边抚养。

包公于嘉祐七年过世,包绶年仅5岁。不久后,包拯之妻董氏也去世,养育包绶的责任又回到了儿媳崔氏那里。崔氏对包绶视如己出,请来启蒙先生教他读书识字,并时常以包拯的37字《家训》告诫包绶。长大后的包綬也不负众望,他严以律己、清廉自守、爱恨分明,一举一动,都酷似包拯。而且他还知恩图报,像侍奉母亲一样侍奉嫂子崔氏,“长嫂如母”的故事一时传为美谈。

包绶47岁时在赴任路上不幸染病身亡。箱囊之内,除了书籍、著述外,别无长物。由于身上只有46文铜钱,只能被草草埋在当地。直到他的孩子们长大,才被迁回故乡,埋在父亲包拯身边。包拯在天有灵,看到儿子继承了自己清廉的遗志和家风,也会含笑九泉吧。

0 阅读:15

夜半读诗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