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都听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
如果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没人赏识,不可能成为“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兵仙”;
可是如果没有萧何的哄骗,韩信也不会被骗入宫中,落得个身死三族被灭的下场。
萧何,这位韩信曾经的伯乐和挚友,看见韩信冰冷的遗体,冷冷评价了四个字,可谓冷漠至极。
这一举动,也成了萧何一生被诟病的槽点,被骂了千百年。萧何究竟说了什么?是感叹,还是嘲讽?他为何如此无情?
01
“成也萧何”后人眼里,韩信是兵家奇才,可是在淮阴老家的街坊邻居眼里,少年韩信就是个又穷又没品的小混混,成天就是到处蹭吃蹭喝,惹人讨厌。历史记载,韩信出身平民,家境贫穷,可是很多人都觉得他家应该富过,后来才家道中落的。因为他那不同于常人的志向和傲气,在一个穷苦人家实在很难生根发芽。比如他母亲去世了,连办个正经葬礼的钱都没有,他却还是找了一处又高又宽敞的坟地,想着将来四周能安置下一万户人家来帮他老娘守墓呢!他还经常带着把剑到处晃悠,高谈阔论自己的远大抱负,有个屠户就觉得他是个显摆鬼,打算给他个下马威,这还引出了著名的“胯下之辱”。“胯下之辱”韩信记了一辈子,但等他被封了楚王衣锦还乡时,却找到屠夫给他封了官,说感谢壮士当日之辱,才有了今天有出息的他。
秦末起义军蜂起,韩信带着他的剑投奔了项梁,没人看到这个无名小卒;项梁死了,他又跑去帮他侄子项羽做事,计策献了一大堆,项羽只当耳旁风。
韩信又跑去投奔刘邦,被委以“重任”——看守仓库。
谁都看不上韩信,唯有慧眼识珠的萧何,跟他聊了几次天就被折服了:这绝对是人才啊!
可是萧何多次举荐,刘邦还是看不到韩信身上的闪光点。韩信也是心气大,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一走了之。
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来不及汇报就策马追了出去,军中的人以为萧何也逃跑了,赶紧报告:丞相跑了!
什么?萧何都抛弃自己了?刘邦又生气又郁闷,还有些难以置信。
谁知道,隔了一两天,萧何带着韩信回来了,刘邦气笑了:“你跑什么?”
萧何说,我去追韩信啊。刘邦说,你少撒谎,将领跑了几十个都不去追,偏偏追个韩信?
萧何说道:“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国士。大王假如只是想一直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是想争夺天下的话,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
这一次,刘邦终于被萧何的行动和语言说动了,将韩信任命为大将,从此韩信开启了他的封神开挂之路。先是献“汉中对”,平定三秦,后又横扫魏、赵、代、燕、齐诸国,并数次以兵支援刘邦,最终在垓下之战,运用心理战术,“四面楚歌”击破项羽军,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
02
“败也萧何”韩信战功赫赫,在当时简直有点“天下无敌,舍我其谁”的味道。
从韩信打的战役中就能看出,这是一个有智谋、深谙人心,会打心理战的人。
可是偏偏这么“人精”的一个人,却看不懂帝王心思,不懂“急流勇退”的道理,反而狂妄自大,一个劲挑战刘邦的心理极限。
有一次,刘邦正等着韩信救驾,他却要求刘邦封自己为代理齐王,这不是妥妥的威胁吗?刘邦为大局考虑,忍了他,还“温柔”地责怪他: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代理王!要是韩信真有叛逆之心,跟刘邦争一争天下也就算了,偏偏他还顾念知遇之恩。
谋士蒯彻天天在他耳边吹风,说他“贵不可言”,怂恿他趁机自立为王,可是韩信却天真而自信:“汉王遇我甚厚,终不负我。”但刘邦还是负了他,天下大局刚定,就夺了韩信的兵权,还废掉他的王爵,贬为淮阴侯。现在韩信倒是有想谋反的意思了,可是还没行动,计划已经被吕后知晓了。当初提携韩信是萧何,现在弄死韩信也得是萧何,吕后让萧何写了封信把韩信骗去宫中,毕竟别人的话他也不可能信啊。韩信入宫后就被捆了,押送到长乐钟室。在那里,吕后命令宫女剥去韩信的衣服,使用锋利的竹签将他活活戳死。为什么用这么“有创意”的方法杀死韩信?原来萧何和韩信以前曾有约定:“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所以,一个人真想让你死了,什么约定都不管用。一代兵仙就此陨落,临死怨恨不甘地说了一句:“恨不用蒯彻之计,竟为女子所诈。”然而,更让人心寒的是,面对往日知己韩信的尸首,萧何竟冷冷吐出四个字——“国贼已除”。
萧何是一代名相,在历史上名声很好,唯有杀韩信这件事,让很多人看不过眼。其实萧何的做法完全可以理解,一是从远近亲疏来看,显然萧何跟刘邦是一起打江山的发小,关系更亲厚。
而萧何和韩信,更多是合作和赏识的关系,他认可韩信,是看中他的军事才能可以帮刘邦夺取天下,要是韩信碍着刘邦的江山了,那除掉也就未尝不可。
二是这也是自保。韩信是他举荐的,韩信造反了,他也会被猜忌和牵连,无论真心还是假意,他都必须做出划清界限的姿态。
关于这件事,你又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