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我的博士论文送外审(4)考北大
老吕吕建刚
2024-06-27 14:21:05
我决定考北大……
讲这事之前,先说说我们班同学毕业时的选择吧。
本科时,我们班共有三十一个人。
3位保研成功,2位中科院1位本校。3.5个选择考研,成功1位北京大学2位本校。6位同学去欧美留学,毕业后有5位归国1位在国外发展。
综上,共有12人得以继续深造,其余人选择就业。
其实,高校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
问题是,我们读书时往往太过单纯,不知道如何用这些资源。
以学术资源为例,教授就是你的学术资源,教授需要学生帮他查资料、做实验,相应地,他也会反哺为他做事的学生。
我们有时候出于对长者的畏惧,越是知名教授,越是不敢接近他。
实际上,越是知名教授,越迷恋别人的尊重,你尊重他,他没理由讨厌你。
越好的高校,越有各种平台给你的机会,如更多的保研名额、选调生名额,科研项目,比赛活动等等。
而我们读书时,往往高估自己的努力,漠视平台的力量。
我大学时有一位的朋友,学的是很多人所谓的天坑专业。然而,他读书时是他们学院的学生会主席,工作能力很强,同时学习持续保持专业前3名。
最后硕士博士毕业,35岁左右成了武汉大学的博导。当然,他的导师是院士。院士也需要学生不是吗?
而我呢,同样也是学生会主席,学习却很拉胯,除了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我与学院任何一个教授没有任何学术上、情感上的往来。
那么这些教授凭什么把其相关的学术资源让渡给我?那是人家努力大半生的成果呀,我又不是他儿子。
我35岁以后才明白如此浅显的道理,而我朋友已经是博导,核心原因我觉得有三个:
第一,大学时我有漫长的迷茫期,不知道想要什么;
第二,我大学时的努力程度远远小于他,我打游戏时,人家在做实验;
第三,对平台资源的理解不一样。
我并不是带着懊悔和你说这些,如果回到大学,我的人生轨迹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这是由我当时的认知水平决定的。
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下,即使回到过去,我还是会重复当年的选择。
我们不能假设大学时的我,具有现在的我的认知,这不可能。
所以,我和你说这些,是希望能提高你对你的大学生涯或研究生生涯的认知,哪怕只提高了一点点。
认知决定未来。
好像还没写考北大,明天继续考北大……
0
阅读:29
Y.N
老师!这样看有点儿像余承东!
让我失去自我
酱缸哥你超棒的看着就像学习很好的样子,就算你单选选Z我也敢抄
To Be
继续追剧
大啥
保研、考研、留学,这么多选择,到底哪个才是深造的正确姿势?
一叶落天下秋
北大保研不易,学术资源得会用才行,不然只能搬砖去了
i元宵
深造选择"真的很重要,要综合考虑个人情况和目标。别只看眼前,长远规划才是关键
李庆喜儿
读研不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吗?那为啥还要浪费时间在学术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