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三杰:高剑父 高剑父(1879-1951)名卷,原

岚岚画工笔 2024-07-05 21:28:31

岭南三杰:高剑父 高剑父(1879-1951) 名卷,原名单庭。广东番禺县圆岗乡人。他十一岁即失去双亲。少孤笃,志好学,依靠族兄种田为生,其族叔业医,井善画竹。高剑父十二岁进入族叔开设的药店当学徒,夜间随叔学画入门。十四岁到长兄桂庭家,时画兴已浓,逐拜名画家居古泉先生为师,从此他正式走上了学艺的道路。在“啸月琴馆”日夕临摹,专心训练笔墨技法,掌握运用轻轻、重重、转折、顿挫、线条的刚柔相济,徐疾变化以达到用线造型的能力,同时通过勾线、打底、、染、烘托,熟悉作画之循序。由于他十分勤奋好学,一生画学即肇基于这一年中。后由族叔接济,人黄埔水师学堂。仅半年,因病回,复入居师门下,继续学画。居廉学生中有个叫伍懿庄的,为岭南望族,家富收藏,古画很多,剑父即留宿“万松园”以读其藏画。后经伍介绍,进而结识了吴荣光、潘仕成、张阴垣、孔广陶等粤中四大收藏家,饱赏其所有藏品,并不分日夜临摹精品,从中获得宋元各家技法之奥秘,领略古画神味,由此画学更进,为进一步学习绘画,高剑父又前往澳门,在美国教会开办的岭南学堂就读,并于课外继续学画。这时期他在一位法国画师处学习木炭画,这是他习西画之开始,同时对美术益炽益坚。1905年高剑父去日本留学,自鬻画以维持生活,发奋苦学,并加入白马会、太平洋画会及水彩画研究会等画学团体,潜心研究东西洋画学。这时,他参加了孙中山先生在日本发起的同盟会,并旋奉孙中山先生之命,回粤任广东同盟会会长,又任两广高等工业学堂教员。不久,他再次东渡,考入东京美术院作高级研究。这时他的艺术已相当成熟。还国后,先后创办“真相画报”,“审美书馆”,致力于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同时推动中国画的创新运动。我们从现存的他的许多铅笔写生画稿中,可见其“师造化”的精神。如《黑熊》、《海鲜》、《喜马拉雅山》都是从生活中写生得来。1930年他去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记录了不少旅游胜地的风光景物,成为他日后创作的依据。 高剑父常说:“中国画至今日,真不可不革命”,“艺术关系国魂,推陈出新”。为了创造新的中国画,他首先在题材上不受陈法所限,他第一次将飞机、汽车、电线杆等入画。这种大胆的尝试,是他改革中国画的探索,表现客观新的物象,扩大创作题材,承继了传统的“外师造化”,提倡写生,以适应新的审美情趣。为此,他毕生从事中国画的革新活动。 高剑父艺术风格的形成,在十七岁前,主要得力于老师居古泉的技艺,擅长“撞水”、“撞粉”法。所谓"撞水法”,与用笔中的屋漏痕有相似处。据说,高剑父多次试验未成。一天下雨,他的房子漏水,一滴一滴水流在他的旧蚊帐上,第二天早晨他在床上睁日一望,看到蚊帐上的水渍,每一块都是中间谈,边缘有赭墨色的渍成一线,晚多追求的“撞水法”效果,这就使他领悟"撞水法”的秘诀。自此,他的画法便笔到成功。的确,在高剑父的画上水分是充足的,他的树干、树叶都有水淋淋的感觉;而“撞粉法”就是在画纸将干未干时,再加白粉敷色,使白粉产生毛茸茸的感觉,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撞水”、“撞粉”在居古泉画中已见运用,而到了二高时期则不仅发展了,而且达到了我漓尽致。留日之后,高剑父的眼界开阔了,将东西洋、印度、埃及、波斯等各种美术之七掺入中国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一家的新中国画。他的《风雨骅骝》、《秋林息留图》«紫膝》、《枫鹰图》等,笔法苍劲古朴,设色沉着神化,意趣奥妙深刻,布局瑰闳诡奇气韵空灵微妙。他画枯枝败叶,烟水云山最为擅长。他画山水,善于表现南方多雨多和温润的空气,而翎毛禽兽有笔有墨,无不灵活,阴阳背向,曲尽其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