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高平陵之变后不久,淮南数年间发生的三次反对司马氏的兵变,这就是所谓的“淮南三叛”。“淮南三叛”每次都声势很大,特别是最后一次诸葛诞的叛乱,不仅举兵达到了十五万之众,还取得了东吴的军事支持。但是“淮南三叛”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第一次王凌的叛乱被司马懿兵不血刃地解决了;第二次毌丘俭的叛乱,前后只持续了月余即告失败;最后一次诸葛诞的叛乱声势滔天,也只是困守寿春而已,坚持了一年多也全军覆没了。
那么,为什么司马氏上台之后淮南地区会屡发叛乱,却又旋即失败? 第一次王凌叛乱,王凌想要拥立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为新君,并且都于许昌和洛阳的司马懿对抗。然而曹彪的合法性却并不够高,已经是曹芳的爷爷辈,王凌其实算不得曹魏的忠臣,不过是想当另外一个司马懿而不得者也。王凌联络楚王曹彪的人物是兖州刺史令狐愚,不过这中间历史开了王凌一个玩笑,本来要和王凌共同起兵的令狐愚在嘉平元年(249年)十一月突然病死了。因为这个原因王凌起兵拖延了一年多,最后因为其计划遭到了泄露,司马懿早有准备而告失败。 第二次毌丘俭文钦叛乱,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司马师,事情泄露,司马师杀死参与者,迫郭太后废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毋丘俭感昔日魏明帝之恩,为曹魏政权做拼死一搏,于公元255年毋丘俭、文钦谎称得到了郭太后的手诏向天下发出公告讨伐司马师并将儿子送到东吴为质想得到东吴出兵帮助,可惜魏国已被司马氏牢牢掌控,司马师抓住毌丘俭引东吴兵打魏国把柄给他扣了个叛国的罪名魏国也没人敢帮助他派出去的发诏的使臣有的还被斩了最终以失败告终。第三次诸葛诞叛乱,诸葛诞在平定第二次淮南之叛的时候立下大功,战后由他出镇淮南都督扬州。然而随着司马昭准备取代魏国进程的加速,诸葛诞又成了司马昭的绊脚石。 “朝廷微知诞有自疑心,以诞旧臣,欲入度之。二年五月,征为司空。”诸葛诞当然不敢应征,被迫在魏甘露二年(257年)五月起兵造反。然而事实上诸葛诞本无叛心,所以举兵之后呈现出来的情况就和王凌、毌丘俭完全不同。淮南之前的两次叛乱都兵向洛阳,诸葛诞却盘踞寿春,一心等待东吴的援军。然而这次司马昭挟持魏帝和太后亲自东征,征四方之兵达二十六万来进剿诸葛诞。司马昭先是对诸葛诞围而不攻,多行离间之策。东吴的援军被阻挡在外围,而城内的全怿、文钦等人又和诸葛诞矛盾重重。最后诸葛诞困守寿春粮尽,军心涣散,司马昭才不失时机地“四面进兵”,几乎不攻而克。诸葛诞就擒,被灭三族。淮南三叛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司马氏“挟天子以令诸侯”牢牢的掌握了话语权,发动兵变无人敢响应都是孤立的兵变毌丘俭兵变叫上诸葛诞可是诸葛诞竟然把使臣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