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罗荣桓元帅之女罗北捷:父亲带队伍的“妙计”是官兵一致

红船编写 2024-08-04 17:06:42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这句诗出自毛泽东所写的《七律·吊罗荣桓同志》。1963年,罗荣桓元帅逝世,毛泽东为悼念罗荣桓写下这篇七言律诗。这句诗的前半句,毛泽东回顾了与罗荣桓一起艰苦奋斗、同甘共苦的长征岁月。对罗荣桓元帅而言,长征亦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开启了长征之旅,在长征途中涌现了一大批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革命家,而作为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中唯一的政工元帅——罗荣桓,就是其中之一。

▲罗荣桓元帅

自1927年跟随毛泽东走上井冈山,再至后来参与长征,罗荣桓展现了出色的政治才能,为红军政治工作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近日,罗荣桓之女罗北捷接受了红船编辑部的专访,她深情地回忆了父亲在井冈山斗争和长征途中的英勇事迹,让我们得以一窥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珍贵片段。

▲接受红船专访的罗荣桓之女罗北捷

投笔从戎,走上井冈山

罗荣桓,原名罗慎镇,1902年11月26日,出生于湖南衡山县土字第十四区南湾村(今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他8岁入私塾,12岁上小学。

1919年,17岁的罗荣桓进入湖南长沙协均中学就读。当时,受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在学校读书的罗荣桓逐步接触到了新思想。对当时积贫积弱的国家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产生了担忧。

“父亲在湖南长沙读中学期间,由于他参加了反军阀的学生运动而遭到通缉,无法继续求学。他只身离开长沙后,先后前往北京和青岛,边学习边继续参加救国救亡的学生运动。后来,父亲去武昌中山大学求学,这里也是他学生时代的最后一站。”罗北捷讲述道。

▲罗荣桓在山东私立青岛大学求学时期的照片

来到武昌中山大学后不久,罗荣桓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他受中共湖北省委的派遣,前往鄂南地区的通城参与通城暴动。暴动失败后同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罗荣桓来到文家市,他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之后随毛泽东一起走上了井冈山。

罗北捷表示,在井冈山期间,有一次毛泽东和父亲谈到了“工农武装割据”这一重要思想,其中包含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大任务。当时父亲在与毛泽东的交谈中还提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这三者是互相关联、互相依赖、互相发展的统一整体,是缺一不可的。

“父亲当时还表示,除了打仗,进行土地革命也是红军的重要任务,这是和旧式军队区分开来的本质之处。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最迫切的要求就是获得土地,只有满足农民群众的土地要求,我们的军队才能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武装斗争是保证土地革命的重要手段,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土地革命。如果没有建设牢固的革命根据地,革命成果就会付诸东流。”

听完罗荣桓的讲述,毛泽东对他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见解,表达了认可与赞同。

后来,随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学习不断深入,罗荣桓对这一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罗荣桓始终将这一思想内容作为贯彻革命斗争的重要指导思想。

“父亲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位政治经验丰富的革命家。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磨砺与锻炼。父亲不是天才,他只是在革命生涯的点点滴滴中,不断历练,不断总结,从而不断成长。”罗北捷这样形容自己的父亲。

废除肉刑,反对打骂士兵

自加入革命事业后,罗荣桓便一心投入到工作中,他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尤其是在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8年,井冈山会师后,罗荣桓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31团3营党代表,负责部队中的政治工作。他关爱士兵,与士兵一起生活,同甘共苦,赢得了战士们的拥护与爱戴。

同年,湘赣敌军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围剿,罗荣桓所在的红31团3营奉命进抵永新抗敌,在任务完成后,前往湘南接应友军。

由于行军途中多崇山峻岭,道路难行,造成行军缓慢。在一次夜间行军时又遭遇敌人袭击,部队因此被打散,负责收拢队伍的罗荣桓内心十分着急。

天亮之后,各连官兵陆续到达集合地点,罗荣桓心里的石头才算落地。各连经过整队清点人数,发现整营只少了一名担架兵。

“当时由于革命条件艰难,军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离开部队,甚至会出现逃兵,所以部队中人数减少的现象经常发生。一段时间后,父亲的部队辗转回到井冈山时,惊喜地发现那名走失的担架兵自己找回了根据地,等待归队。所以,父亲所在的红31团3营没有出现过一名逃兵。”罗北捷讲述道。

罗荣桓所在的红31团3营在反围剿和远征湘南的过程中,行程数百里,即使在部队被打散的情况下也没有出现一例逃兵。这不仅创造了巩固部队的新纪录,还进一步凸显了政治工作在军队中的重要作用。

罗北捷说:“父亲从不夸夸其谈,也从不讲大道理,他坚持和士兵一起生活,同甘苦共患难,与士兵打成一片,因此他才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尊重。”

▲罗荣桓年轻时期的照片

除了在生活上关爱士兵,罗荣桓在军队管理制度的改革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9年11月起,为顺利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召集了一批党代表在大会前夕召开多次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并讨论革命工作。时任红四军第三纵队第九支队的党代表的罗荣桓在与会期间,积极反应部队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其中就包括军官打骂士兵的问题。

“学生出身的父亲,对旧式军队中普遍存在打骂士兵的恶习十分厌恶,红军中部分来自旧式军队的军官认为只有打骂士兵才能树立军队的威严。” 罗北捷讲述道,“父亲在军队中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认为官兵一致才能增强部队的凝聚力。若官兵不能同心协力,则会导致本不乐观的革命环境雪上加霜。因此,父亲在会议上大胆提出了‘废除肉刑,反对打骂士兵’的建议,强调官兵平等。”

罗荣桓提出的这一建议,不但反映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且与毛泽东的观点不谋而合。当时,部队在管理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正是毛泽东渴望迫切解决的。

同年12月,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即著名的“古田会议”顺利召开,会议选举了包括毛泽东、罗荣桓在内的11位党代表当选为正式委员,罗荣桓此前的提议也被采纳。

在古田会议召开期间,有一次,毛泽东和秘书一起散步,恰遇罗荣桓经过,毛泽东便指着罗荣桓对秘书说:“这个同志是难得的人才,也是很好的干部,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

此时的罗荣桓只有27岁,但他凭借在政治工作方面的出色表现,得到了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一致称赞。

▲罗荣桓(右一)

重伤在身,不忘鼓舞士兵

1929年10月中旬,遵照中央指示,朱德率领红四军三个纵队从闽西中央苏区挺进粤东,主力先后集结梅县松源。10月31日,在第二次攻打梅县的战斗中,时任红四军第三纵队第九支队党代表的罗荣桓身受重伤,腰部被子弹打穿后倒在血泊中,昏迷不醒。

“关键时刻,纵队秘书谭政和纵队文书孙开楚找来一块门板当作担架,将父亲从战场抬了下来。他们一边抬着父亲,一边紧跟着大部队。过了很久,父亲终于从昏迷中醒来。之后,他们抬着父亲在石正镇的一处老乡家落脚。军医在检查父亲的伤口时发现断了两条肋骨,由于缺乏医疗用品,父亲的伤口只用了一条白布进行了简单的包扎。”罗北捷讲述起父亲负伤的情形。

罗荣桓清醒后,十分挂念因作战失利而士气低迷的战士们。打了败仗的战士们围坐在罗荣桓身边,沉默不语。罗荣桓见状,不顾剧烈疼痛忙安慰并鼓舞战士们,帮助他们树立革命必胜的信心。

罗北捷提到,父亲罗荣桓有每晚查铺的习惯,一天夜晚,他强忍着伤痛想要去看望战士们。战士们见状赶紧向他表示支队长都已安排妥善,让他安心休息养伤。

罗北捷表示,父亲在受伤后仍坚持随部队一起行军,直到几天后部队路过一处药铺时,父亲的伤口才得到了药物治疗。不久后,父亲被转移至福建长汀的福音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由于父亲当时身体十分虚弱和贫血,住院恢复了很长时间。住院期间,为了给父亲增加营养和补血,傅连暲院长每天炖猪肝汤给他喝。父亲出院后,有一次遇到了傅连暲院长,他开玩笑地说,现在自己见到猪肝就反胃,再也不想喝猪肝汤了。傅连暲院长笑着说道,当时粮食紧缺,猪肝汤已是十分珍贵的美味佳肴了。”

当时,福音医院由于受到敌人的封锁,导致医院医疗器材匮乏,医疗条件较差。不过,即使是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医务人员仍然把原属于自己的口粮留给伤病员们。

在这场战斗中,罗荣桓断了两根肋骨,腰部留下了很大的疤痕,但他从未向外界主动提及过这件事,包括家人。

小时候的罗北捷,曾好奇地询问父亲腰上疤痕的来历,父亲打趣的回答她,那是她出生的地方。

“我曾一度认为我是爸爸生出来的,为此还闹过小笑话。” 罗北捷笑着说起一件小插曲,“在上幼儿园时,我曾在班上说自己是爸爸生的,被老师笑话了好一阵。老师给我解释说,有疤也不行,孩子只能妈妈生。”

罗北捷还说:“人们常说父爱无声,表达的是父亲对子女润物无声的爱。父爱如山,深远而厚重,父亲从来不会主动表达出自己的爱,但父爱的点点滴滴却无时不在,而这需要每一个孩子慢慢体会。”

▲罗荣桓、林月琴夫妇与孩子们的合影

临危受命,对待战士无微不至

1934年9月,红21师、中央警卫师合编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团,总计约一万余人,属红一方面军建制,由周昆担任军团长,黄甦担任政委,政治部主任为罗荣桓。

“仓促建立的第八军团大部分由新兵构成,缺乏军事训练与作战经验,军队作战能力较弱,加之军情紧急,父亲临危受命,被派往该部队担任政治部主任,身上的担子很重。”罗北捷介绍说。

在行军途中,许多战士不愿丢弃随身物品,沉重的辎重导致行军速度十分缓慢。在前有飞机大炮,后有追兵的情况下,部队的行军甚至一度混乱。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八军团开始渡过湘江,进行长征。当时父亲在新的队伍中受到排挤,无法参与到军队领导层的决策,但父亲仍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助战士们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

在部队渡过湘江的时候,负责转移电台的通信兵不慎将随身携带的电台备用电池丢失。这时,原本就因作战失利而气馁的军团长周昆得知这一消息后,更为沮丧。身为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依然保持着乐观,他一面安慰周昆振作起来,以免进一步影响士气,一面对通信兵保住电台的行为进行了表扬。

除了电台,迫击炮等火炮武器的运输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当时,红八军团有一个迫击炮连,时常掉队。父亲让时任第八军团直属队党总支书记的温玉成前往炮连进行视察。到达后,温玉成发现战士们不仅需要亲自扛着炮筒和炮盘前行,还要背着沉重的行李在陡峭的山路上长途跋涉,行军十分艰难。”

罗北捷表示,为了帮助迫击炮连的战士们克服困难,父亲指示温玉成指导炮连的战士们分工合作,一部分战士专门负责迫击炮的搬运,另一部分则专门负责辎重行李的运输。

为了让每一位战士都能理解与支持这一方法,父亲指示温玉成,给战士们详细解释炮连实行分工搬运的原因,说明分工搬运的优点。战士们听后欣然允诺,并在接下来的行军中积极执行。这个方法有效减轻了炮连战士们的行军负担,提高了部队的整体行军效率。

▲红军时期的罗荣桓照片

类似的故事举不胜举,长征期间,罗荣桓担任过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巡视员等诸多职务,但无论在哪一个工作岗位上,他的心中始终牵挂着部队,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战士们。

长征中政治工作的优秀典范

1934年10月,罗荣桓伴随着部队,踏上了漫漫长征的征程。

据罗北捷讲述,在长征途中,红军不断面临着艰苦的环境。部队进入草地后,有一次,草地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由于没有宿营地点,战士们用来睡觉的铺盖全被雨水浸透了,罗荣桓的铺盖也不例外。湿漉漉的铺盖伴随着夜晚草地的低温冻得罗荣桓彻夜难眠。战士们看到后十分心疼,他们找到一处避雨的地方,用收集来的干草搭了一个窝棚。

“父亲当时并不知道战士们给自己搭建了窝棚,当他被战士们邀请参观窝棚的时候,还夸赞战士们主意多,动手能力强。战士们告诉父亲说:罗主任你到这儿来躺一躺,试试这窝棚舒不舒服。父亲躺下后回答:真舒服,要是我们每个连队都有这样的窝棚该多好啊。战士们回复说:这是我们特意给您搭建的。那怎么行,父亲一听立马就不乐意了,由于当时部队伤员众多,父亲便把窝棚让给伤病员住,自己另找地方休息。”

▲罗荣桓在陕北时的照片

在漫漫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不仅遭受着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还时常面临粮食短缺的危机。

过草地期间,在伤病员数量逐渐增多的同时,红军战士的食物供应也愈加紧张。过草地前准备的粮食很快便被消耗完毕,为了应对粮食短缺的问题,战士们只得通过采摘野菜来充饥。

“虽然父亲与其他战士们一起采摘野菜,但由于视力问题,他采摘的野菜总是比较有限,当别人已经采摘了一盆野菜时,他只能采摘到一碗野菜。”罗北捷说道。

回到营地后,又把自己挖到的少量野菜分给伤病员吃,自己宁愿饿着肚子也不愿多吃一口饭。不久,罗荣桓变得面黄肌瘦。

罗北捷表示,战士们见状后,十分担心父亲的身体状况,为了让父亲多吃些食物但又担心父亲拒绝,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战士们事先准备好一碗野菜汤,一名班长将父亲请到他们班里。

班长对父亲说:“罗主任,我们一路从江西走到这里,大家早已是一家人了。今天我们有一个要求,希望你无论如何都要答应。”父亲有些疑惑地问道:“是什么要求呢?”班长让父亲答应了再回复,于是父亲点头答应了班长的要求。

班长随即告诉父亲说:“我们给你煮了一碗野菜,你先吃了,请你一定要答应。”班长的回答让父亲动了真情,他默默地松了一口气,欣然答应了班长的要求。

这一刻,罗荣桓感到无比幸福和感激,他深深地体会到了团结和友爱的力量。

随着红军部队在草地行军的不断深入,缺粮、断粮的问题日益严重,甚至连野菜也无处采摘,因此战士们又饿又累,举步维艰。

一天,战士们侦察到部队前方出现一小股敌人的骑兵,身体虚弱的战士们原本应当避开这股敌人,但罗荣桓却将目光锁定在敌军的马匹上,他希望用马肉来缓解部队的断粮问题。

战士们听到有肉,瞬间来了精神,罗荣桓见状当即展开部署,布好口袋阵,等待敌人进入包围圈。经过一番交战,敌军被顺利击溃,战士们缴获了数十匹战马,美美地吃了一顿香喷喷的马肉。由于过于饥饿,部分战士吃了多达两三斤的肉,罗荣桓细心提醒战士们不要吃坏肚子。

罗荣桓不仅关心着部队的战斗力,还关心着战士的安危。即使因部队缺粮而饿着肚子,也优先考虑让战士们吃饱饭,始终把战士们放在心上。

“父亲经常总结行军经验,他曾强调,部队遇到困难要勇于承认,要让战士们清楚地认识到困难,而不是隐瞒和回避,也要相信拥有坚强革命意志的战士们都能够克服困难。”

在长征接近尾声时,走出草地的红军部队在甘肃哈达铺镇汇合并举行会餐。席间,毛泽东看到罗荣桓便询问道:“罗荣桓同志,过草地十分困难,你能把队伍成功带出来,有什么妙计啊?”罗荣桓因为性格内向而不知如何回答,身旁的罗瑞卿见状回答道:“他的妙计是坚持与群众共同生活,依靠群众并带领群众前进。”大家听完罗瑞卿的回答,无不点头认可。这句话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罗荣桓带领部队过草地的“妙计”。

罗北捷说:“父亲具有朴实的工作作风,他始终同一线的群众百姓在一起生活。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其他岗位上,父亲从不空谈大道理,他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在具体的实践中帮助大家排忧解难。”

长征期间,罗荣桓展现出了杰出的政治工作才能,他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和对战士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帮助部队走出困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被毛泽东等许多中央领导同志视为红军政治工作的优秀典范。

▲1955年,毛泽东主席为罗荣桓授勋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这是《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一诗中的最后一句,诗句无不流露出毛泽东对罗荣桓的深切缅怀与敬意。

经历了漫漫长征路,红军成功保留了珍贵的革命火种,而罗荣桓就是其中一位呵护火种的人。

撰文:封国浩、李影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

0 阅读:2

红船编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