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泰山碧霞元君神像首次展现,成为备受人们景仰的泰山奶奶。如同妈祖娘娘一样,泰山奶奶被视为众生的普度之神,每年来碧霞祠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人数高达百万。 碧霞元君又被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位于中国五岳之首的泰山,是道教中极具影响力的女性神祇。自古以来,她被尊崇为泰山圣母,深受北方信众的崇敬。她不仅是一个护佑众生、审判善恶的神祗,还以其慈悲与公正闻名。 从古至今,泰山都是一座重要的宗教圣地。碧霞元君在这里的道场,成为她散播仁慈与正义的中心。她的名字中的“碧霞”寓意着东方的朝霞,而“元君”则对应她在道教中的尊贵地位。她的庇佑被认为是全方位的,从泰山的巍峨直到最偏远的村落,她的名声和信仰都深入人心。 在明清时代,碧霞元君的信仰经历了显著的扩散,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她的故事和奇迹被广泛传播。这一时期,她的信仰不仅限于泰山,而是影响了整个华北地区的文化发展。碧霞元君被视为守护者和慈母,她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各类文艺作品和民间传说中。 碧霞元君的故事与南方的妈祖娘娘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两位神祇分别代表了北方与南方,但她们共同承担了保护众生和舍己为人的责任。 碧霞元君的形象通常是亲切和蔼的,她不仅关注社会的大义,还关心个人的小愿望。无论是希望丰收的农民,还是渴望健康的病人,或是商人希望生意兴隆,她都以其神力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广泛的关怀使得她在民众中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被誉为慈祥的母亲和守护者。 最初,黄帝时期,碧霞元君被认为是由黄帝派遣的七位仙女之一,这些女子身着羽衣,前往泰山,以迎接西昆真人。她们的使命充满了神秘与仙气,其中碧霞元君由于修道得仙,尤为突出。 汉末,曹操在其诗作中首次提到“玉女”一词,这一形象在东汉时期开始与泰山紧密联系。这时的泰山不仅是一座重要的自然景观,更成为了道教与山川崇拜深度交融的场所。后来还有传说称,汉代的民女石玉叶在此地修道成仙,增添了更多人文色彩。 宋代,泰山的玉女信仰进一步深化。宋真宗东封泰山时,玉女的石像意外浮出水面,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宋真宗下令重新雕刻玉女神像,并改建其祠堂,易名为昭真祠。 元代,玉女信仰发生了重要的变革。随着道教的兴盛,玉女信仰被正式纳入道教体系。泰山顶的祠堂在此期间得到了大规模的重建与扩建,由道士主导。 明代,碧霞元君的称呼与形象进一步明确。明代文献中,碧霞元君被详细记载,并且昭真观得到了更多的重建与扩展。尤其是明宪宗时期,碧霞元君被赐以“碧霞灵应宫”的称号,表明了她在道教与民间信仰中的崇高地位。这一时期,内廷也开始定期下诏修缮昭真观,并定期举行祭祀。 通过这些历史阶段的演变,碧霞元君从一个神秘的仙女形象,转变为被官方认可并广泛崇拜的神灵。 在明清时期,康熙帝和雍正帝的统治引发了对碧霞元君信仰的重要转变。康熙帝对泰山碧霞宫的登岱致礼,以及所赐的“坤元叶应”匾额,不仅确认了清廷对碧霞元君的崇拜,还是对其保佑力的认同。继康熙之后,雍正帝也继续强化这种神圣认同,他不仅诏令修缮碧霞宫,还赐予“福绥海宇”额,通过《碧霞宫宝幡步虚词》进一步表达了对碧霞元君母仪全天下的崇敬与尊重。 碧霞元君的信仰由泰山逐渐扩展到全国,成为深受民众爱戴的女神。她的形象不仅局限于一位神祗,更被视为慈母般的存在,关怀备至,乐善好施。她的庙宇遍布全国,每到祭祀日,无论城乡,信众皆前来献香祈福。 关于碧霞元君的圣诞,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农历四月十八日和农历三月十五日。原本的传统是在四月十八日庆祝,但清朝政府将此日设为宫廷专属的祭祀日,并限制百姓上山参与,导致民众不得不选择三月十五日提前进行庆祝。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后来才恢复了四月十八日的传统庆祝方式,而三月十五日则转变为碧霞元君像的换袍日,准备迎接下个月的正式祭典。 在北京,明代建立的五座碧霞元君庙在地理位置上呈现了独特的布局:东顶、西顶、南顶、北顶和中顶。其中,北顶碧霞元君庙由于其与北京中轴线的关联以及邻近现代奥运主场馆区,尤为著名。有趣的是,在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期间,原本计划拆除北顶庙以建造新设施,但一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使得庙宇得以保留。 从康熙到雍正,再到现代的文化保护,碧霞元君的故事横跨了数个世纪,影响深远。 来自 马青著. 馆藏文献与泰山文化[M]. 2022
1913年,泰山碧霞元君神像首次展现,成为备受人们景仰的泰山奶奶。如同妈祖娘娘一
混沌于浮云
2024-07-24 16:12:04
0
阅读: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