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兵回忆:1972年我应征入伍,跟随连队去到高原后,难忘一次看到雪莲的经历。

史乎友文 2024-07-29 16:22:49

女兵回忆:1972年我应征入伍,跟随连队去到高原后,难忘一次看到雪莲的经历。 1972年12月底,十七岁的我从家乡中学应征入伍,开始了我六年的军旅生涯。当我们这批新兵在接兵首长的带领下,乘坐闷罐火车一路北上,来到新兵连营地时,首先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新兵连的伙食。 当时,由于我们新兵连是新组建的连队(第一年),没有什么底子,所以生活条件比较拮据。我们平时吃饭时,都是一人一个铝盒用来打菜(菜主要是白菜、土豆和粉条),然后坐在一张上学时常见的课桌上吃饭。每天的一日三餐,主食基本上都是小米粥、玉米糊糊和二米饭(大米掺小米)。除此之外,在新兵连时,每隔半个月,我们还会加吃一顿“忆苦饭”(当时,我们吃的忆苦饭是用野菜、糠拌上玉米面做成的菜团子)。 记得在新兵连,每到吃饭时,老兵班长们看着我们对眼前饭菜“忧心忡忡”的样子,就会笑着安慰我们说,“没事,咱新兵连是新组建的连队,条件是差了些。不过,等你们训练结束下到老连队后,那伙食,可好了,每天都能吃上肉。”当时,在听完老兵班长的安慰后,我们这些新兵个个都两眼放光,心里也开始期待着下连队后的生活。 可让我意料不到的是,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不久,我就跟着部队(文艺队),一起前往青海高原。刚到高原时,气候的恶劣、环境的不同,饮食的变化等等,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这其中,我们身体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肠胃。都知道,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是需要多喝水、多吃青菜、多吃水果和多运动的。但到了高原后,这几项中,除了可以多运动,剩下的都是“遥不可及”。 在七十年代,在高原(青海),蔬菜的供给十分有限,只有白菜、西红柿、包菜、萝卜和土豆(炊事班每天做饭,都是变着花样的做这几种蔬菜)。水果有苹果、梨和哈密瓜,但除了部队偶尔发一些,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到服务社购买(当时,男兵们第一年每个月津贴是八元,有两元的高原补贴),而我们,因为是女兵,每个月的津贴比男兵多了0.75元(卫生费),是8.75元。而那些水果,对比家乡的价格,也算便宜。 由于供给的“绿色食物”十分有限,刚到高原时,我们这些新兵的身体,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直到过去了一个多月,我们身体的不适才慢慢消失,也开始逐渐适应和习惯了高原生活。 虽然高原苦,但也是锻炼的好地方。记得那是到青海的第二年(1974年),我们文艺队下到各个连队,进行演出。所到之处,战士们都很热情,早早地就准备好了供我们演出的场地(比如要是在室内礼堂演出,我们还没到,战士们都已经把礼堂的台上和台下,打扫的干干净净)。有时,要是临时决定到某连队演出,遇到来不及打扫的情况,我们也会自己动手打扫(目的是为了是保证演出的效果)。 在演出时,往往是我们一边在台上表演,连队炊事班一边在厨房内热火朝天地为我们准备伙食(每每下到连队演出时,伙食都要比平时好上不少)。当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菜有:牛肉(有风干的,也有清煮的)、羊肉(膻味很重)、西红柿、黄花菜、肉丝、海带和各种罐头。而在这些菜中,我最喜欢吃的一道是:鳇鱼(可以清蒸,可以干煎)。我从小在南方长大,对吃鱼的执念很深。虽然当兵前在家时,也是吃遍了各种鱼,可那些鱼,都跟青海“鳇鱼”的口感比不了。这“鳇鱼”,味道实在是太鲜美了。 记得有一次演出完,距离吃晚饭,还有半个小时时间。闲着无事,我们几个女兵就一起去到小河边,想看看河里有没有鱼。刚到河边,我们就遇到了当地部队的一位领导。听了我们的来意,那位领导先是热情地跟我们打了招呼,然后就笑着指了指在水里嬉戏游玩的“鳇鱼”。我顺着那位领导手指的方向看去,发现一群群“鳇鱼”,正在水里有秩序地“巡逻”(也就是游来游去)。当时看见“鳇鱼”的我,心情特别高兴,如果不是身穿军装,我想,我一定会高兴地手舞足蹈。毕竟,自从来到高原后,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到“水中鱼”。 还有一次,我们下到连队演出,结束时刚好是傍晚(青海与内地日照的时间相差近两个小时,因此虽然是傍晚,但天还是特别亮)。在把道具全部装车后,在连队战士们的列队欢送下,在与大家挥手告别后,我们文艺队的几辆车,徐徐开出了营地大门。 因为整整一天的演出,坐在车上疲惫的我们,都是昏昏欲睡。可正在我迷迷糊糊时,忽然听见有位没有打瞌睡的战友,指着不远处大喊道:“都快看,雪莲。”听到这位战友的话,还是“半睡半醒”的我,瞬间来了精神。于是我抬起头,顺着那位战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不远处的半山腰上,有一朵雪莲在静静地绽放着,它是那么的“独立”,那么的“迷人”,又是那么的“高傲”。 要知道,那是当时十九岁的我,第一次看见雪莲,实在是太震撼了。写到此,也不由得让我想起一句话,“雪莲避世深,落地不蒙尘”。 —完— #聊聊部队故事#

0 阅读:45
史乎友文

史乎友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