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跌破1400元,背后元凶是它
茅台最近下跌得比较惨。
市场大都认为是基本面发生了重要变化。
咱们把目光放得宽广一点,看看各行业从2021年高点至今的最大回撤吧。
除了极少数的行业,普遍都达到了50%以上。
惨一点的达到了70%以上。
难道这么多行业都发生了基本面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看那些最大回撤小于50%的行业,比如,银行、煤炭、公用事业、石油石化。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机构重仓程度低!
茅台这一轮的下跌,更大的原因是机构平衡仓位所致。
当然,下跌途中一定会伴随各种鬼故事。
而人们更愿意相信鬼故事!!!
一、赛道化的始末
公募基金玩赛道投资大概是从2012年开始的。
为什么是2012年呢?
因为2012年初,A股上市公司达到2160家。
这是一个分水岭,以前是钱多股票少,牛市一来,全市场一起涨。
但随着上市公司数量增加,钱少股票多,全面牛市的概率在降低。
所以很多人都在说,买错了风格,满仓踏空。
这句话太有杀伤力了,它会让人们不断的猜测未来什么是主线行情。
但你有多大概率能猜中呢?
由于没人能事先知道未来是什么风格的牛市,那么孤注一掷押一个行业的风险极大。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佳的方法就是均衡配置,这就不会踏空。
当然均衡配置的缺点是,你的投资组合的弹性较小,不够刺激。
对于机构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
因为他们不是要让自己赚钱,而是要吸引基民买他们的产品。
弹性小肯定是吸引不了的。
所以他们就会发很多产品,把所有行业都覆盖到。
甚至还会覆盖到非常细分的行业。
越细分,获胜的概率越低,而一旦押中,涨幅相当惊人。
胜率低无所谓,反正发了这么多产品,总有能押中的。
最后把押中的产品拿出来玩命营销就可以了。
而那些均衡配置的基金,虽然长期业绩很好,回撤也较小,但规模一直起不来,基民就是不待见。
二、赛道化的极致抱团
当机构采取这种方式做业务时就会带来极致抱团的结果。
1.跑出来的赛道会得到基民追捧,规模快速扩大;
2.规模扩大,又会给赛道带来更多的增量资金,使得这个赛道涨得更猛;
3.所有基金公司都会在这个赛道上增发更多的产品,吸引更多的资金来推升行情;
4.行情会暴涨到极致,最起码也是两三倍的涨幅;
5.后续资金不足,暴跌开始上演。
这种赛道投资对基民的伤害非常大。
因为基民都是在最火热的时候大量涌入,然后迎接暴跌,动辄就是70%的暴跌。
这么大的跌幅,显然也有非理性的成分在里面。
也就是说,当估值跌到较低水平的时候,还不够过瘾。
机构调仓带来相互踩踏,还有一波非常猛烈的最后一跌。
第一轮赛道投资就是2013年开始的TMT行情,涨了好几倍,然后跌了3年多,跌幅在70%以上。
然后就是2019年到2021年这波。
新能源、医药、白酒都是涨幅巨大。
新能源和医药已经跌出屎来了。
白酒由于保持较高的增速,所以三年多化解了不少估值上的泡沫,使得它下跌的幅度较小。
不过还是没有逃脱最后这一轮的机构调仓带来的杀跌。
现在食品饮料的估值也跌到低于2018年了。
机构持仓比例也降到了最近5年的最低水平,比沪深300中食品饮料的比例还要低。
那么机构调仓带来的压力,可能也快差不多释放干净了。
三、未来还会抱团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定义一下什么是抱团。
有人说现在银行在抱团。
那么请问,你认为的抱团到底是啥意思?
很多人连定义都没搞清楚就去乱扣帽子。
定义抱团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
1.行业自由流通市值占A股的比例;
2.行业在机构仓位中的占比。
现在银行在机构中的配置比例是9.43%,在沪深300中的比例是13.13%,在中证全指中的比例是7.37%。
大家自行判断,这能不能叫抱团。
至少在我看来,这只能叫做短期交易过于拥挤,离抱团还远着呢。
反观当年的电力设备,在机构中的配置比例从不到1%,猛增到16.38%。
要知道,景气度最高时,电力设备的利润占a股的比例只有不到5%。
虽然说市值不能绝对跟利润画等号,但也不能太夸张吧。
至于什么样的比例才叫做抱团,大家可以自行定义,每个人的观点可能都不同。
未来会不会出现抱团呢?
当然是会的。
只不过,出现极致抱团的现象不会那么频繁,也不会那么极端。
为啥呢?
因为极致抱团主要是机构引发的。
当下,监管在用各种手段瓦解机构的抱团行为。
这方面的事我也写过不少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把机构管住了,极致抱团现象就会好转很多。
公募抱团,私募和量化一样抱团。
这次小票的暴跌,也跟抱团密不可分。
其实不用监管出手,抱团终究是要瓦解的,瓦解得越晚,杀伤力越大。
当下,机构的仓位处于一个阶段性较为平衡的状态,抱团的债还得也差不多了。
A股欠下的债比较多,所以持续的震荡正是在还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