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三等九流”是指 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王朝的崩溃导致了无数诸侯国的崛起与连年战乱,但这个动荡的时代却奇异地成为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诸侯忙于扩张版图,对学术界的束缚相对减少,使得学者们有更多自由探讨和发展各种思想。 在这种自由的学术氛围中,中国的学术分科开始酝酿形成。一种说法是“九流”,最初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原本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及小说家等十家,但小说家因被视为缺乏实际贡献而最终被排除在外。 而“三教九流”,则最初出自《三国志》,当孙权讨论中国思想的渊源时,采纳了三教即儒、佛、道的说法。这种分类因其特定的人物影响力及名称的固定性而被广泛接受。 这些学派的发展和变迁,对中国的文化和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儒家、道家和法家,这三家在汉朝及以后的治国理念中占据了核心位置,被后世誉为“上九流”。元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动,又发展出了“下九流”的说法。 到了崖山海战之后,元朝由来自漠北的蒙古人建立,他们对治理汉地缺乏经验,最初甚至考虑把中原地区作为放牧之地。然而,在众多汉臣的建议下,元朝领导层逐渐理解了征税与管理草场的相似之处,即不能“竭泽而渔”,以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局面发生。 在元朝初期,新统治者面临着巨大的治理挑战。为了巩固权力并有效管理多元化的帝国,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组社会结构。 在这一过程中,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系统应运而生,被称为“十流”,每一“流”代表了社会中的一个不同阶层,各有其特定的职责和社会地位。元朝的“十流”具体分为:一流官、二流吏、三流僧、四流道、五流医、六流工、七流猎、八流民、九流儒、以及第十流乞丐。 首先,官员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不仅负责协助皇帝治理天下,还对农业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他们负责征收赋税并解决地方上因利益冲突而产生的矛盾,这些官员通常生活优裕,仅次于皇亲国戚的社会地位。 相对于官员的权威与地位,吏则处于更为基层的行政系统中。这些小吏虽然在朝廷中没有正式编制,但他们执行的是类似官员的职责,经常代行一些见不得光的事务这类职位一般由乡村中的长者或有能力的人担任,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服务角色。 元朝的信仰体系也在九流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僧侣和道士的地位较高,这一现象部分因为蒙古人的佛教信仰,特别是黄教的影响。而对道教的重视则源于道教领袖丘处机的影响力。他曾远赴见成吉思汗,并被封为道教在中原地区的领袖,使得道士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 医疗与工艺是元朝不可或缺的社会构成部分。萨满教的元素深植于蒙古人的信仰之中,部落中的巫师常常担任医疗角色。对汉地医生的尊重,反映了元朝对于各种医疗知识的接纳与融合。工人阶层则负责建筑和维护居住地,确保基础设施的完善。 猎户和普通百姓在元朝社会中也有其特定的生活方式。许多百姓在农业不能完全维持生计的情况下,转而从事如狩猎等副业。特别是在东北及云南等地,狩猎更是一些少数民族的主要生活方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读书人——传统上在中国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的士大夫——在元朝的“十流”中被排在了第九位,仅高于乞丐。这一排列顺序反映了元朝统治者对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明显不信任与轻视。 事实上,这种态度与元朝的政治策略有关。元朝作为由外族统治的朝代,其领导层深知要有效统治汉族人民,必须打破传统的儒家学术士大夫的影响力。 这种政策直接影响了读书人的生活和社会地位。例如,元朝在其统治初期甚至一度停止了科举考试——这是历代朝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科举的中断不仅剥夺了读书人通过传统途径获得政治地位的机会,也反映了元朝试图削弱儒家学派对政治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赖保荣编著. 道教数字词语释义[M]. 2013
古时的“三等九流”是指 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王朝的崩溃导致了无数诸侯国的崛起与连
混沌于浮云
2024-08-06 20:14:34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