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当兵在湘西,清乡时每天的任务就是杀人。当然不是沈从文亲自杀,由别的兵士来杀

混沌于浮云 2024-08-07 23:38:47

沈从文当兵在湘西,清乡时每天的任务就是杀人。当然不是沈从文亲自杀,由别的兵士来杀。沈从文识文断字,是部队的文书。 1924年的寒冬,郁达夫接到了一封特别的求助信。信是由一位名叫沈从文的年轻人所写,在信中,沈从文表达了他对生活的迷茫和困顿,情真意切地向郁达夫求助。他描述了自己的困境——既无钱也饥寒交迫,希望郁达夫能给予一些经济支持。 郁达夫读完信后,被这位青年的才华与困境所感动,冒着风沙前往沈从文的住所。他看到沈从文瘦弱的身影和凄凉的居住环境,当即决定伸出援手。 在慷慨解囊的同时,郁达夫还将自己的羊毛围巾送给沈从文,并带他去吃了一顿丰盛的饭菜。那顿饭后,郁达夫几乎将身上所有的钱都留给了沈从文,足以支持他继续在北京的文学创作。 这次的相遇,不仅为沈从文解了燃眉之急,郁达夫还将他推荐给了《晨报副刊》的主编,为他的文学道路开了一扇门。沈从文的文学才华很快得到了认可,沈从文的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在副刊上发表,立刻声名鹊起。 在文学成就的背后,沈从文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年轻时,他曾经历过兵荒马乱的岁月,参加了带有半土匪性质的地方武装部队。 沈从文的自传中,我们得以窥见他所在的军队,其行径与土匪无异。一个寒冷的冬夜,当附近村寨遭受纵火和抢杀时,村中人惊恐地敲锣打鼓,喊杀声震天。然而,驻军却紧闭大门,对外界的惨剧视而不见。 沈从文接着描述了所谓的“清乡”行动,这是以剿灭土匪为名,实则对村庄进行掠夺和屠杀的行动。他回忆说,在两天的行军中,他们的队伍虽然也有损失,但到达目的地后,部队却残忍地杀害了近两千名当地人,而在怀化小镇,又有近七百人被杀害。‘ 更进一步地,沈从文详细描述了年轻士兵杀人后的非人反应。这些士兵,稚气未脱,杀人后非但没有丝毫的愧疚,反而对死尸进行戏谑和侮辱,仿佛完成了一件日常工作。这种冷漠与残忍的描写,展现了人性在战争与暴力面前的扭曲。 在《清乡所见》中,沈从文不仅记录了暴力和血腥,还描述了军营生活的其它方面,如游泳、唱山歌、追逐野鸡、打猎、饮酒和食肉等。他指出,杀人与食肉之间在士兵们的心中似乎建立了某种联系,甚至形成了一种过节般的快乐情绪。 按照当地的风俗,凶手在杀人后可以大摇大摆地去屠宰场挑选肉类,然后将之公平分配,共享那份从暴力中获得的战利品。 军营生活中对于死亡的轻视也被沈从文赤裸裸地展现出来。士兵们将人头当作球类游戏,相互抛掷,甚至有士兵爬上去戏弄尸体,挑逗死者的眼睛。 当人头意外落地,他们争先恐后地将其提起,再次投掷。沈从文曾经也参与其中,他记得有一次自己踢了一个人头,结果脚尖疼了好几天。 沈从文的几个挚友,他们的命运也同样凄凉。有的死于内战的枪林弹雨,有的倒在病魔和自身冒险行为之下。他们或是在军中无望地混日子,或是在大小战斗中牺牲。 这种生活让沈从文逐渐感到疲倦,他开始怀疑,这样浸淫在血腥与死亡中的生活,能否真正恢复家族往日的荣光,或是让青春的生命有所价值。在一次内心的深刻反思之后,沈从文决定放弃这样的生活,改名“沈从文”,远赴北京,追求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到了北京后,沈从文将他那段特殊的军旅经历转化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他的笔下多次出现的,是那些富有湘西特色的人物:吊脚楼上的土娼、船老大、摆渡人、连长的寡妇情人等。这些人物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他的军旅生活和所见所感。 特别是在他的代表作《边城》中,许多人物和情节与他的从军经历有着不解之缘。翠翠,这个小说中的女主角,正是一个驻防士兵和本地女子之的私生女。翠翠出生后,她的父亲因为无法承受军人荣誉的失落而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这一切发生后,翠翠与她的外祖父相依为命,生活在湘西一个偏远的渡口,靠帮助过客摆渡为生。当外祖父去世后,翠翠父亲的军中好友杨马兵承担起照顾她的责任。 沈从文的这段从军经历,不仅让他深刻理解了人性的复杂,还让他见识到生活中的苦难与纠结。这些体验和观察最终汇聚,转化为《边城》中深刻动人的故事线和人物形象。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沈从文的文学地图可能会少了《边城》这一重要的地标。 参考资料: 何晓波主编. 文学家的故事[M]. 2020

0 阅读:114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