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牺牲后,那些出卖杀害杨靖宇的人都怎么样了? 1905年2月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的马尚德,自幼因家庭环境深受革命理念熏陶。马尚德,后改名为杨靖宇,字骥生,他在1932年应中共中央之邀赴东北筹建抗日武装力量,很快在磐石红石砬子一带建立起抗日游击根据地。 杨靖宇在1933年汲取关内红军的经验,着手组织野战机动力量,创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并亲自担任师长。 1935年8月,中共满洲省委作出重要决定,将抗日联合军、游击队以及杨靖宇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整合为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被任命为第一军军长兼政委。次年,第一、二军合编为第一路军,杨靖宇居总司令兼政委之位。 在1936年,日本对东北抗联的威胁意识增强,他们将杨靖宇的部队称为“东边道社会治安之癌”,并决定调集奉天教导团对抗联进行大规模围剿。 然而,杨靖宇依托于东北特有的地形和气候,创造性地设立了密营战术,这些密营藏匿在深山老林中,储存有充足的粮食、布匹、枪械和药品,为抗联提供了持久的战斗能力。 密营的存在使得日军始终无法根除东北抗联,尽管日军一再企图通过各种方式,包括诱降策略,摧毁这些密营,但由于仅有极少数人如杨靖宇及其亲信知晓密营的具体位置,这些企图均以失败告终。 与此同时,程斌,曾是杨靖宇极为信任的下属,了解密营的分布,成为日本人眼中的重要目标。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后不久,长春陷入了日军的手中。在这动荡的年代,程斌这位当地青年决定投身抗日运动。 在军中,程斌的表现引起了杨靖宇的注意,程斌的地方知识、文化素养以及革命热情让他成为了杨靖宇的得力助手。 1935年秋,程斌在东北人民革命军中的表现促使他被提拔为第一师师长,此时他年仅24岁。第一师是革命军的主力部队。程斌不仅是抗联中的核心人物之一,还被誉为“小杨靖宇”,显示了他在军事战略上的深厚造诣和对杨靖宇战术的深入理解。 随着日军在东北的进一步加强,程斌所在的第一师成为了日军攻击的重点。日军通过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企图摧毁程斌的抗战意志。他们集中兵力围剿第一师,实行焦土政策,摧毁了一师的根据地,使得该师的生存和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 在一次激烈的冲突后,日军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措施。他们不仅焚毁了一师的根据地,还强迁了当地村民,试图从根本上削弱程斌的力量。此举使得一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连串的失败和资源的枯竭,一师内部开始出现动摇,甚至一些高级干部也开始考虑投降。 为了进一步施压,日军采纳了胡国臣的建议,秘密逮捕了程斌的母亲和哥哥,并广泛散布他们的照片,以此作为心理战的一部分,逼迫程斌投降。 1938年6月27日,程斌在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抗日还能不能胜利,如果不能胜利,抗日还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暴露了程斌心中的困惑和挣扎。尽管两位高级干部坚决表示要继续抗战,程斌的心态已然动摇。在这个关键时刻,决定将一切告诉杨靖宇的干部却被程斌枪杀,只有一人幸运逃脱。 这起事件加剧了程斌内心的冲突和压力。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他继续探测下属的态度,准备投降。而杨靖宇对这一变故还浑然不知,程斌利用这点时间,派遣了一名信赖的下属前去与日军接洽投降事宜。 6月29日下午,程斌决定不再等待。他在一棵大树下召开了干部紧急会议,直接宣布了投降的决定:“军部已失联,日军已至门前。我们无路可退,我将带领大家投降。” 这话一出,有的干部早有预谋,而坚定抗日的干部则怒火中烧,质问程斌是否忘记了那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亲人。程斌原以为多数人会支持投降,未料反对声浪如此之大,他情急之下朝天开了一枪:“都说要抗到底,可底在哪里?” 在场众人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和言辞震慑,会议陷入了短暂的沉默。面对困境,程斌换了一种策略,装出痛苦的模样,缓和语气道:“我知道大家都想抗日,但抗日能胜利吗?我的家人也在敌手中,我必须救出他们。” 那晚,程斌下令部队不得抵抗,并带领全师115人向日军投降。投降后,程斌被日军利用,组建了“程斌挺进队”,专门对抗联势力进行追捕。他的行动几乎摧毁了杨靖宇的密营,导致抗联陷入极端困境。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日伪军的围剿下壮烈牺牲。不久后,程斌又随伪政府官员岸古隆一郎在热河、山西为非作歹。 日本战败前夕,程斌谎称自己是抗日义士,混入了华北野战部队。1951年春,程斌在承德的一次偶遇中被识破身份,不久后被执行了死刑。 参考资料:李婧编著. 抗日英雄小故事系列 杨靖宇[M]. 2015
杨靖宇牺牲后,那些出卖杀害杨靖宇的人都怎么样了? 1905年2月生于河南省确山县
混沌于浮云
2024-08-08 00:38:47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