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无法拒绝别人。有人认为,拒绝别人,会让对方生气,导致对方攻击自己。也有人认为,拒绝别人,会伤害对方,让对方陷入到弱小无助的状态中,自己也深感内疚。
这些想法,让拒绝这件事好像变得异常艰难。有的人会小心翼翼地解释,说自己是出于不得已的原因才拒绝。有的人会竭力帮对方想代替方案,提建议,即:“虽然我拒绝了你,但你还可以如何如何”。还有的人,实在无法做到,只好转过头来勉强自己,尽力完成外界的每一个需求,但内心深处其实是委屈的。
换个角度,将被拒绝的角色,放到自己身上,你是什么感觉?
当对方拒绝你时,你会生气,还是会倍感无助?其实,仔细体会一下,当我们被拒绝时,最先出现的那个感受是“失望”。当我们向外界提出要求时,内心是有期待的,希望自己的需求能被满足,而当我们被拒绝时,第一感受就是希望落空,变成了失望。
如果我们总是失望,或者是有些力量,拉大了我们失望的落差,导致失望如同万丈深渊般,让我们的心深深坠入黑暗,这可能会激发我们的愤怒甚至恐惧,即,这个世界对我而言永远是失控的,没有安全感。
什么是“拉大失望的落差”?
这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说直白点,就是对方总是不能直接了当地拒绝你,总是给你留着一线希望。
比如,孩子想买一个玩具,养育者虽然没有买,但也没有拒绝,而是说,以后再买,或者达到什么条件时再买。这个玩具的失望没有灭掉,它一直吊在孩子的心里,越吊越深,越拉越长。最后,当孩子经历了时间和心血的多重叠加,将拥有玩具的梦想累积得无比沉重之后,此时TA再经历每一次关于玩具的失望,都让TA如坠深渊。
而孩子在小的时候,是很难脱离养育者独自去完成自己的愿望的,如果养育者不满足自己,TA就没有任何达成愿望的可能。因此,一旦被拒绝,那种熟悉的,无力的瘫软、痛苦感,瞬间就将这个孩子吞没了。
有类似成长经历的孩子,就特别害怕被拒绝,被拒绝后有可能愤怒或者崩溃。因为,这个小小的愿望上,凝聚着这个孩子从小到大的安全感。
让我们换一个场景,来理解这件事。
一年四季,万物交替,皆有其生长化收藏的周期。生生灭灭,本是常态,一朵花的绽放、繁盛、衰落、凋零,是生命自然而然的状态,花的各种状态,不因赏花人的喜恶,而分出高低优劣。
当一朵花落下时,明年此时,自会有新的花朵绽放,自然界更有无数新的生命在孕育,结束并不是终点,也不是起点,而是如环无端。
如果我们竭力强留着一朵花,爱护它,怜惜它,不忍它凋落于恶劣天气的风雨中,也不舍与它美丽的姿态告别,我们就将娇贵、稀有、脆弱、无助、可怜等都投射给了它。我们也将心血全凝聚在它的身上,以维系它的绽放,哪怕在事实上,我们已经精疲力竭,它也已经奄奄一息。这种勉强,是违背自然的。
拒绝,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某个愿望会在我们这里落幕,它若有生机,自会在其它地方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