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不英(初章)有谣言张太后欲立朱瞻墡,为何最终是朱祁镇即位

惊心鸟 2024-02-13 14:06:20

明英宗朱祁镇虽然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在刚出生不久便被立为皇太子,但是在继承皇位过程中也受到了不小的波折。尤其是朱瞻基英年早逝,身为皇太子的朱祁镇才九岁的时候,朝廷陷入主少国疑的气氛之中,宫中对他是否继承皇位存在着很大的疑虑。当时明朝宫廷中一度有谣言传出,说是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欲让次子朱瞻墡继承皇位,于是引发了一轮政治风波。可是在政治风波的结局,却是张太后主动否认了这个谣言,当着杨士奇等内阁大臣的面,确定由朱祁镇继承皇位,使政治风波归于无形,明朝政局恢复稳定。

对于这次政治风波,历史学者们众说纷纭,有着各种不同的解读。有的认为张太后欲改立朱瞻墡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因为顾命大臣杨士奇等人的强烈反对,她才改变了主意。也有的认为是朱瞻墡主动发起了向皇位的冲击,在朝廷之中制造谋夺皇位的机会,并且争取了张太后的支持。由于历史文献有限,这些说法虽然很多,但是都没有直接的证据。后人只能从各种史料的只言片语之间进行推测,窥视一下当时发生政治风波的前因后果。就这场政治风波的过程而言,张太后的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她的表态直接关系到了明朝皇位的传承。

宫中传出的,关于张太后欲改立襄王朱瞻墡,让他接替朱祁镇当皇帝的谣言,在很多典籍上都有记录,也得到很多明朝文人所支持。尽管张太后并没有公开支持朱瞻墡,但很多人认为这个事情真实存在,只是因为政治上的波折让她改变了主意。很多明朝文人这么认为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在明宣宗朱瞻基即位的过程中,张太后就做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明仁宗朱高炽突然去世,朱瞻基以皇太子的身份在南京监国,无法立刻在北京即位。而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对皇位虎视眈眈,于是张太后秘密让朱瞻墡在北京监国,以防范不测。

张太后在朱瞻基即位过程中的行为,让很多人联想到了朱瞻基趋势后皇位悬空的政治环境,所以认为当时宫中传出的这个谣言是真的。就现有的明朝文献推测,这个谣言或许存在,但发起者绝不会是张太后,最大的可能性是朱瞻墡本人。朱瞻基即位前的政治风波,与他去世后的政治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是朱瞻基和张太后两人共同促成的,她不可能在儿子刚去世,就主动推翻了自己之前的所有布置。从朱祁镇即位到张太后去世的八年中明朝的政治风向来看,也说明了张太后并没有改立朱瞻墡的意思。

朱瞻墡是张太后和明仁宗朱高炽的次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弟弟,从小就很受宠信。从朱高炽去世后,张太后秘密让他在北京监国的情况看,显然是把他当作皇位的第二继承人看待的。当时朱瞻基还在南京,无法第一时间赶回北京,而朱高煦和朱高燧已经在打夺取皇位的主意,所以让朱瞻墡在北京监国也是稳定朝廷大局的需要。如果朱瞻基在路上发生变故,无法顺利回到北京即位,朱瞻墡作为备胎也能够确保朝廷不会陷入内乱之中。这种情况是明仁宗时期明朝的权利格局所决定的,并非张太后私人权力欲所推动。

可是经过了朱瞻基的十年经营后,明朝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文官政治的环境已经形成,藩王和勋贵的威胁已经被削弱到最低,明仁宗去世后的那种乱局已经不存在了。张太后当时之所以立朱瞻墡监国,防范的是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个藩王。这两人都是明成祖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的亲弟弟,他们在明朝的权力很大,私人军队也很强,对皇位有着很大的野心。朱瞻基即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平定这两位藩王的叛乱,最终朱高煦被处死,朱高燧交出兵权。然后朱瞻基在军队和皇族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设置的监察制度,让这种危局无法再现。

朱瞻基当皇帝的十年中,明朝最大的变化就是文官政治的形成。这种政治制度实际上是在宋朝政治制度之上的延续,是以文御武为中心的改革。通过这种改革逐渐形成了文贵武贱的政治传统,朱元璋和朱棣时期权力很大的勋贵、藩王都势力被极度削弱,军队中也被朝廷派驻的文官所监管,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能力。在这种政治环境下,朱瞻墡想要效仿朱棣那样起兵造反是不可能的。藩王想要夺取皇位,首先必须得到文官系统的支持,否则无法调动朝廷的军队。藩王没有私军,又不能调动朝廷军队,那怎么可能夺取皇位呢?

这种政治制度在明宣宗时期形成,被认为是仁宣之治的最大政治遗产。这种政治制度的形成不仅仅是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的事情,也得到了张太后、三杨内阁等明朝高层的普遍支持。朱瞻基去世时,这个政治环境已经稳定,如果张太后改立朱瞻墡,实际上就是打破了这个政治制度,那将引发明朝全国的政治地震。有着朱棣和朱高煦的前车之鉴,这种贸然更换皇储的做法是存在巨大政治风险的。实际上朱瞻墡即位带来的危害,比朱祁镇大得多,对张太后也没有任何好处,根本没必要冒如此大的风险。

朱瞻墡以藩王的身份继承皇位,打破了朱瞻基设计的政治格局,很可能让明朝政局回到洪武和永乐年间。在那种格局下藩王有着很大的权力,还有私人军队,和插手地方军政的职权,这对皇权造成极大威胁。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朱瞻墡自己的皇位坐不稳,张太后也会收到极大的影响,而朝廷文官政治的格局也会被打破,对于明朝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况且在明宣宗年间,朝廷的文官系统就赋予了限制藩王和勋贵的极大权力,他们又怎么可能支持张太后这个提议呢?因此从皇帝和朝廷文官的角度出发,没有人会同意让朱瞻墡替代朱祁镇。

除此之外,朱瞻墡当皇帝对朝廷文官的利益也是极大的损害,也会直接影响张太后对朝廷的掌控。朱瞻墡毕竟是成年的藩王,有着自己的王府和随员。一旦他当了皇帝,这些王府官员必然进入朝廷之中,这对原有的文官系统形成挑战,三杨内阁在权利上必然被削弱。而朱祁镇只是九岁的顽童,根本没有能力处理国家大事,这对于文官系统来说是极好控制的。从张太后的执政目标看,她要的是延续朱瞻基时代的执政风格,继续文官政治的大格局。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能力干涉朝廷政治的朱祁镇显然比朱瞻墡更适合继承皇位。

就当时的政治形势而言,让朱瞻墡千里迢迢的进京当皇帝也是不可能的。当时朱瞻墡已经是就藩长沙的襄王,距离北京城非常远。以明朝时候的交通条件而言,朱瞻墡从长沙到北京至少得一个月时间。这一个月的皇帝悬空,对朝廷来说是完全无法接受的。况且朱瞻墡并非朱瞻基指定的皇储,也得不到三杨内阁和文官集团的支持,谁会冒着如此大的风险等他进京呢?而朱祁镇则近在咫尺,又是最为合乎法理的皇太子,谁又能找得到理由反对他即位呢?因此从这些角度来看,张太后改立朱瞻墡是没有理由的,也是吃力不讨好的。

有的人说张太后改立朱瞻墡的理由是稳固自己的权力,避免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掌权。这种说法完全是主观臆测的,也是不符合当时历史环境的。从当时的朝廷权力格局来看,孙太后与朝中政务接触并不多,权力都在张太后手中。朱瞻基在世时张太后就常过问朝廷政务,更别说朱瞻基去世后的权力空白期了。朝廷中以三杨内阁为首的达成都是支持张太后的,朱祁镇即位后他们还主动提出垂帘听政的请求,这已经完全证明了朝廷大权掌控在张太后手中。在这种政治形势下,孙太后又有什么资格和能力争夺朝权呢?

综上所述,张太后在稳定朝廷大局的环境下,不可能主动提出跟换皇储。而朱瞻墡的各种条件也得不到张太后和朝廷大臣的支持,根本无法取代朱祁镇的位置。这种宫中谣言只是政权更迭时候的常态,也是打着各种小算盘的阴谋家们试探朝廷政治动向的手段。如果张太后和三杨内阁应对不当,引发政治动荡,朱瞻墡和他的支持者自然会乘机生事,向皇位发起冲击。如果明朝朝廷稳定,得不到各方面的支持,这种谣言也只是场戏而已,起不到任何作用。从明朝的情况看,张太后显然是以稳为主的执政策略,没有给人留下任何搞事情的机会。

0 阅读:11

惊心鸟

简介: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