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去世才发现:邓稼先的照片上嘴角还有未擦干的血,他的一生全给了祖国

枫桥墨客 2023-12-21 14:27:08

新中国的成立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从十年内战到十四年抗日战争,再到后来的解放战争,每一场战争的背后都是成千上万人的流血牺牲。

当五星红旗升起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那一刻开始,新中国又面临新的问题,那就是国外的战争,比如最典型的抗美援朝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我们打得美帝国主义节节败退,同时也意识到一个问题,中国必须有自己的核武器。

在这种情况下,一众在海外留学的科学家毅然回归,邓稼先就是其中之一。

他为祖国奉献了一生,去世后我们才发现,他的照片上,嘴角还有未曾擦干的血迹。

一、中国社会的窘境与邓稼先的生平

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

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是最艰苦的时刻,美国本就是固有的敌对势力自然不用多说,但没过多久,对我国给予帮助的苏联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后也选择放弃援助。

此背景下,在二战中见到美国原子弹的威力之后,中国已经意识到了威胁的存在。

这种所谓的核威慑,早晚会落在中国人的头上,唯一解决的方法就是中国拥有自己的核武器。

但当时的中国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即使是苏联,也在我国想要制造核武器上予以压制。

苏联的态度是:“我可以保护你”,实则为不支持中国造出自己的原子弹。

最后我国决定求人不如求己,在广袤的罗布泊地区,找到了一块新的核试验场地。

接下来最需要的,就是要有一批懂得相关技术的科学家。

中国求贤若渴,而在外的学子也纷纷为新中国的建设归来。

邓稼先就是其中的一位。

邓稼先是我们伟大国家的杰出核物理科学家,享有“两弹元勋”的至高荣誉。他的无私奉献和卓越成就,对我国的核武器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邓家是世家大族。他们家的六世祖先就是清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大家——邓石如。

邓老的父亲邓以蛰先生乃是位学识渊博的加剧和教授,曾经赴日本以及美国深造。归国之后,他分别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知名大学任职,是知名的美学专家和艺术理论专家。

母亲贤淑温婉,对于孩子们的教育十分关注。自幼培养了他浓厚的读书兴趣和良好的习惯。

邓稼先儿时成长期间,有幸跟随父亲在北平读书,并在武定候胡同小学与四存中学度过了宝贵的求学生涯。

那位时候的中国正经历着国难,日本侵略者无情地侵入了我国的土地,损害了国家的尊严。

在1937年7月7日的那一天,日军在卢沟桥挑衅,发动了七七事变,此后,日本侵略者迅速控制了北平城。

那时,邓稼先仍在读初中,他亲身感受到了日军的残忍侵略以及中国民众的沉重负担,他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被深深打动。

邓以蛰老先生是虔诚的爱国人士,面对日本政府的威逼利诱,他坚决抵抗,仍然守护在北平这片土地,继续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工作。

然而,他渐渐病倒,最终不幸患上了肺结核,时常咳血,生活失去了原有的宁静宁静。因此,尽管北大学府和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都已南迁,但作为当时的一家人,却无法离开北平,忍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在1939年9月,邓稼先回到了北平志成中学,进行高中二年级阶段的学习。

在学校期间他展现了出色的才能和坚定的意志,对物理学充满热爱,经常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和期刊,对当今世界上最新的物理前沿知识有着深入了解,例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等。

邓稼先非常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科学社团活动中去,与同学们共同进行各种实验,交流讨论问题,从而拓宽视野,提升了自己的科学思维和创造力。

即使处于战乱的年代,邓稼先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他用心去学习,用智慧去理解这个世界,为自身的未来铺设了坚实的道路,更为祖国埋下了深沉的忠诚之种。

时间来到1941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全国民众同仇敌忾,抗日救国的声音响彻中原大地。

学生则是抗日领头的先锋队,此时的邓稼先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之后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顺利毕业,就加入了反对蒋介石独裁的斗争之中。

到1947年,邓稼先有了外出留学的机会,在赴美以后,邓稼先凭借优异的成绩,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博士学位的所有课程并顺利通过答辩,当时的他年仅26岁。

当时国家之间急需先进人才,而邓稼先的成就自然引起了美国政府对他的关注,他们愿意提供更为优良的科研设施以及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希望能以此来吸引他在美国长期发展。

尽管面对如此诱人的条件,再加上身边人的劝阻,邓稼先还是婉言拒绝了。他始终心怀对于祖国命运的深深关怀,始终将国家的危机意识放在心头,也意识到了自身所面临的科学技术的差距。

他认为,只有深入美国这个尖端科学技术的国家,去汲取更前沿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回报祖国。

1950年10月,邓稼先决定抛弃在美国已经取得的良好工作条件和优越的生活氛围,选择同其他二百多位同样杰出的专家学者一起回归国内。

这次的选择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既需要面对祖国国内当时动荡不安且经济贫困的状态,同时也要面临家人朋友们的质疑甚至是强烈反对的声音。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他早前给父亲邓以蛰的书信中感受到他对父亲的尊重和无奈,他在信中表示希望父亲能够理解并支持他当时的决定;

此外,邓稼先的亲密伴侣许鹿希女士也曾经对他的安危以及未来充满担忧。然而,这些都未能动摇他的决心。

邓稼先生归国以后,便全身心地投身于我国的核物理学研究领域。

二、共和国的脊梁

到了1958年,中国决定在茫茫的大戈壁滩上,搞出自己的原子弹,这不仅是在难度上的间距性,还意味着参与科研的工作者,从此要隐姓埋名,忘却之前所有的名和利,投入到国家建设之中来。

然而,得知这个消息的邓稼先没有丝毫犹豫答应了。

他有自己的妻子,还有自己的孩子,但他知道只有让“大家”建设起来,自己这个小家才能过上好日子。

仅在研究进行一年多的时候,就发生了苏联对我国放弃所有援助的重大事件。

这就意味着我国需要在没有任何外界指导的情况下自己制造出原子弹,这对当前的中国来说是困难重重。

首先是资料的问题,失去了苏联的帮助,我们等同于从零开始,另外就是工业基础和设备的问题,中国当时的工业生产能力薄弱,甚至无法生产不锈钢。

但邓稼先所带领的领导团队都没有被这种种困难所击倒,他们刻苦研究,不断试验,克服了无数次的失败挫折,终于拿出了最完美的方案。

在1964年底所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它的设计方案就是由邓稼先亲自批准确定的。

这次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签字,这是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用近十年的默默无闻所换来的。

他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之下艰苦奋斗了十年之久,凭借如此强大的意志力和对祖国的忠心坚持了十年,才换来了最后的一声巨响。

三、英雄不朽

仅在原子弹爆炸两年八个月后,我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速度领先于世界上的所有国家,这也和邓稼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提高了我国的科研速度。

从科学角度上来讲,氢弹其实就是威力更大的原子弹,只是产生的辐射当量不同,所以当年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邓稼先曾身先士卒,带着自己的团队直接进入爆炸现场进行采样和研究,并且紧接着就投身氢弹的研究。

早在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之中,邓稼先就曾冲去其中寻找实验碎片,因此身体遭到了巨大辐射。

但他依然坚持工作,这也进一步加大了身体的负担,很快就有了出血的状况,如此危急的情况下,邓稼先依然坚守岗位。

1984年,邓稼先带病指挥了最后一场核实验,并且获得了成功,两年之后便就在北京与世长辞。

其实杨振宁与邓稼先二人是从小在一起长大的交情,尤其是二人一同为祖国做贡献,更是加深了二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1986年5月,杨振宁专门从美国飞回中国看望邓稼先,他们在一起畅谈,还在一起拍摄了一张照片。

我们所能看到的邓稼先的这张照片上,嘴角依然显现出殷红的血迹,这个时候的邓稼先已然进入了生命的倒计时。

尽管照片上的他笑容灿烂,但在背后,每个小时邓稼先都要打一次阵痛剂。

他在生命饱受癌变折磨的最后一年时光之中,坚持为国家做出了《核武器发展规划》,这也成了他生命终结时刻的最后一道光。

总结

国家如此强盛的背后,总有一大批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他们为了国家爱的强大,甘于寂寞甚至宁愿放弃生命,这是千千万万“邓稼先”所铺起的强国之路。

0 阅读:57

枫桥墨客

简介: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