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乔冠华归葬故乡盐城遭到拒绝,妻子章含之无奈之下找到一个人帮忙,此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不仅没有丝毫顾忌,反而还主动说道:放我这吧,我可以替他当守墓人! 乔冠华,1913年出生于江苏盐城,早年就显示出过人的才智。自小聪颖的他,学习成绩优异,最终考入清华大学,成为同届学生中最年幼的学子。 离开清华后,他又远赴日本和德国深造,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这段求学经历为他后来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乔冠华的外交才能在新中国成立后得以施展,特别是在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时,他作为代表团团长,带领中国代表团出席大会,受到全场的热烈欢迎。 这一时刻不仅是他个人辉煌的顶点,也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983年,乔冠华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岁。其骨灰在八宝山公墓存放了三天后,由妻子章含之接回家中,放置在卧室中,令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压抑。 对于章含之来说,这不仅是失去挚爱的悲痛,更是对于未来归宿的茫然。在经历了将近一年时间的思考与等待后,她终于决定将丈夫的遗体安葬于他的故乡盐城。而章含之的这一愿望却遭到了冷遇。 1984年冬天,章含之带着丈夫的骨灰回到盐城,希望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给乔冠华一个光荣的归宿。她的侄儿乔宗连陪同前往,然而盐城市委市政府的态度让她失望不已。 当地领导对她的到来表现得极为冷淡,不仅没有派出在职的领导陪同,甚至连宴请的场面都是由退居二线的老领导负责,显得敷衍而草率。 章含之心中暗自焦急,面对如此冷漠,她只能含泪离开,无法继续提及归葬的请求。 乔冠华的骨灰在家中漂泊的日子让章含之的心情愈加沉重,作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他理应得到一个安静、体面的归宿。 正当她在失落与绝望中徘徊时,一位昔日好友的出现为她带来了希望。李颢,乔冠华的生前好友,抗战时期冒着生命危险救过他的命。 两人于1940年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在时间和空间的变迁中逐渐疏远,但友谊的根基却从未动摇。章含之决定寻求李颢的帮助,希望他能够出面为乔冠华争取一个合适的安葬地点。 李颢得知章含之的困境后,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帮助老朋友,甚至主动提出愿意成为乔冠华的守墓人。 作为一名在苏州工作的医生,李颢对当地的情况相当熟悉,他热切希望能够为这位伟大的外交家寻找一个合适的归宿。 于是,李颢立刻着手联系当地的相关部门,协调乔冠华的安葬事宜。苏州方面对于李颢的请求持积极态度,并对乔冠华给予了应有的尊重。 李颢最终推荐了一个风景秀丽的地点——东山的华侨公墓,这里青山环绕,湖水潺潺,是一个静谧祥和的安息之地。章含之了解到这个消息后,心中涌起一阵感动。 这个地方不仅符合乔冠华生前对于归宿的期望,也让她感受到生前好友对丈夫的深情厚谊。李颢的付出与坚持,成为了这一切得以实现的重要推手。 经过多方的努力,章含之在1985年的清明节,终于如愿以偿地将乔冠华的骨灰安葬在了东山华侨公墓。尽管未能如愿回到故乡,乔冠华在生前对苏州的喜爱使得这一选择也显得并不那么遗憾。 华侨公墓的宁静与美丽,正如乔冠华一生追求的理想与价值。他的妻子在安葬仪式上默默祈祷,感受到一份安宁与解脱。 虽然经历了一番波折,但乔冠华最终得以在一个如画的环境中安息,章含之也感受到了与丈夫之间的那份永恒的连接。 每年清明,苏州的东山公墓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追悼者,人们带着花束,怀念这位为国家付出一生的外交家。乔冠华的安息不仅是对其生平的缅怀,更是对他为国家贡献的敬意。 时光荏苒,乔冠华虽已离世多年,但他的故事仍在后人心中回响。他的归宿之路,成为了一个感人而深刻的历史印记,提醒着每一位追求理想的人,如何在生命的尽头找到那份真正的安宁。无论身处何地,心中所存的那份情感与信念,永远不会被遗忘。 他曾是历史的参与者,如今又化为历史的见证者。生活中每一次选择都承载着无数的可能,乔冠华的故事正是这一哲理的最好体现。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追寻自己的归宿,愿所有追梦人都能在生命的尽头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港湾。 (信息来源:人民网《乔冠华魂归异乡之谜》)
1985年乔冠华归葬故乡盐城遭到拒绝,妻子章含之无奈之下找到一个人帮忙,此人在当
老闫聊史
2024-10-14 10:38:02
0
阅读: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