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他被称“最落魄院士”,放弃70倍高薪回国!16年研制“汉卡”却遭逐出联想,85岁仍为国产芯片奋斗![微风] “倾家荡产搞芯片,最后被扫地出门?” 看到这个消息,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这又是博眼球的标题党吧”。 但事实是,这条消息的主人公,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一个本来可以拿着几十倍高薪,在国外过着优渥生活的人,却选择了回国,一头扎进当时还很落后的中国芯片行业。 他的一生,伴随着中国芯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充满传奇色彩,也令人唏嘘。 倪光南出生于1939年,老家在浙江宁波。 他从小就很能干,手特别巧。 1957年,倪光南考上了南京工学院,学的是无线电专业。南京工学院现在叫东南大学。 这个在当时并不算热门的专业,却为倪光南打开了通往计算机世界的大门。 大学期间,倪光南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一切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 当时的中国,计算机技术还十分落后,但他心中已经埋下了一颗种子:要让中国拥有自己的计算机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毕业后,倪光南去了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参与了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电子管计算机的研发。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当时的中国,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设备条件,都远远落后于国外。 但倪光南和同事们没有退缩,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终于,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电子管计算机诞生了! 这台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迈出了重要一步。 70年代末,倪光南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加拿大工作,但他始终心系祖国。 当他得知国内计算机发展遇到瓶颈时,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带着自己全部的积蓄和多年积累的科研资料,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倪光南敏锐地意识到,计算机汉化是当时中国计算机普及的关键。 于是,他开始带领团队研发汉字系统。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1984年,联想汉卡问世! 这款产品一亮相就引起了轰动,很快就占领了市场,也让联想公司在业内声名鹊起,成为中国计算机行业的领头羊。 倪光南从联想汉卡的成功中看到了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希望。 他清楚地知道,要想不受别人牵制,就必须掌握芯片的关键技术。 于是,他开始积极推动联想自主研发芯片。 但是,这个想法在公司内部却遇到了很大的反对声。 当时的联想,正处于高速发展期,“贸工技”路线是主流思想,很多人认为,与其费时费力地搞自主研发,不如直接引进国外技术,快速占领市场,赚取利润。 面对质疑和反对,倪光南据理力争。 他知道,核心技术花钱买不来,只有自己研发,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在公司利益的驱动下,倪光南的坚持显得势单力薄。 最终,他被免去了联想总工程师和董事的职位,离开了自己创立的联想集团。 离开联想后,倪光南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芯片梦想。 他将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到方舟科技,一家致力于研发自主芯片的公司。 2001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嵌入式芯片“方舟1号”面世,立刻吸引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这款芯片的成功,让倪光南看到了希望,也让中国芯片产业看到了曙光。 然而,好景不长。 由于缺乏市场经验和生态支持,“方舟1号”的推广并不顺利。 最终,方舟科技的芯片项目不得不终止,倪光南又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两次创业,两次失败,这对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来说,打击不可谓不大。 但是,倪光南并没有被困难击倒。 他仍然在科研一线忙碌,为中国芯片事业四处奔走。 他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鼓励他们坚持自主创新,为中国芯片事业贡献力量。 倪光南现在已经八十多了,但身体还是很好,对中国的芯片事业依然充满信心。 他说:“我国信息技术体系仍受到国外技术的牵制,要改变这一现状,一定要发展‘体系’。” 倪光南的故事,见证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历程。 这条路告诉我们,要成为芯片大国,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会有很多困难和挑战。 但我们相信,只要有更多像倪光南这样的科学家,有更多企业和个人愿意为之奋斗,中国芯片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光明! 参考信源:倪光南百度百科
震惊!他被称“最落魄院士”,放弃70倍高薪回国!16年研制“汉卡”却遭逐出联想,
为兴趣发电
2024-10-17 21:27:33
0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