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战役,而金门战役无疑是其中令人痛心且充满传奇色彩的一战。
1930年,江苏兴化的一个普通家庭诞生了一位少年,他叫陈书言。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年仅13岁的陈书言,怀揣着最质朴的愿望——吃饱饭,毅然拜别父母,跟随路过家门口的新四军踏上了戎马生涯。他从江苏一路征战至东北,又从东北打到海南。年少的他无畏生死,亲身参与了解放战争中的两大战役。在战斗中,他多次负伤,手指被削去一截,腿上至今还残留着未取出的子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国上下一片欢腾。19岁的陈书言仿佛看到了新生活的曙光,正准备解甲归田、奉养双亲之时,一场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大战悄然打响。10月24日,由28、29军所部组成的部队肩负起渡海解放金门的重任。由于解放战争前期的异常顺利,人们并未充分预料到这场战役的艰难程度。在仅有300多条木船的情况下,当晚7点,9000名战士组成的先头部队向金门进发。计划中,300条木船在抵达金门后要全部返回,接送第二梯队部队。
然而,现实总是充满变数。300条船从厦门出发后,很快队形大乱。在缺少通讯设备以及洋流的影响下,船只在茫茫大海上四散开来,原本希望趁着夜色突袭的行动还未登陆便宣告失败。只携带轻武器的战士们,在漫长的5个小时后仍未抵达金门,却遭到了岛内守军的疯狂攻击。无数战士中弹落水,船只倾覆无数。陈书言也跌入海中,历经九死一生游上岸后,眼前是岛内装甲车在海滩上横冲直撞,许多战友惨死于履带之下,海滩和海水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在排长的带领下,陈书言和他的小队一边还击一边等待援军。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退潮,大量船只搁浅无法返航,9000人成了彻底的孤军。出发前为了多载人,战士们每人只携带了一天的干粮和4个弹夹。没有了援军,结局可想而知。战斗到第二天天亮,游弋在附近海域的胡琏兵团十余艘舰艇及约5万人加入了战斗。早已弹尽粮绝的战士们只能边打边撤,逃到山中躲藏。而在大陆这边,数万后援部队焦急万分却只能望洋兴叹,眼睁睁看着金门上的炮火连天,最终又归于寂静。
三天后,陈书言和众多战友被岛内守军俘虏。在这场战役中,我军记载被俘3000多人,而岛内则宣称俘虏7000多人。被俘虏后,陈书言曾想过自杀,但因腹部中弹、失血过多,他甚至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在金门关押3天后,他们被送到台湾继续收押。在审讯期间,岛内对被俘人员进行洗脑,并在他们身体上刺下各种反动口号。许多战友宁死不屈,被活活打死的不计其数。
陈书言被关押了16年后获得释放,被安排到一家工厂上班。他自知再也回不去大陆,便在台湾娶妻生子。但他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自己的过往,包括他的妻女。时光飞逝,到了2008年。陈书言的女儿陈心怡在台大读研究生,随同学游览金门军事博物馆时,意外地在密密麻麻的金门战役被俘人员名单里发现了父亲的照片和名字。那一刻,陈心怡震惊不已,一直以为自己是土生土长台湾人的她,突然发现自己的父亲竟然是课本里的“敌人”。她急忙询问父亲真相,略显痴呆的父亲在沉默许久后,在女儿架起的录像机面前,缓缓道出了那段埋藏半生的往事。
数十年来,陈书言在巨大的压力下养成了用酒精麻痹自己的习惯,即便年逾古稀,仍旧一天一瓶白酒。喝多了的他时常说胡话、乱喊乱叫,长久以来,他的秘密无人可说,只能讲给自己养的鹦鹉听。陈心怡将父亲的故事整理成纪录片《我的俘虏父亲》。在发表前一天,陈书言却找了过来,让女儿删除所有采访记录。他说自己害怕,害怕因为自己的讲述而惹来麻烦。他虽然老了,但仍旧不想再经历波折。
2011年8月,陈书言老人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临终前,他告诉女儿他不是叛徒,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活着回到大陆。当年9月,陈心怡带着父亲的骨灰以及父亲珍藏一生的、少年离家时奶奶为其缝制的一双布鞋,回到了江苏兴化,带父亲回到了他渴望了一辈子的家乡。
金门战役,是历史的伤痛,也是无数战士的悲歌。那些在战役中被俘的战士们,他们的命运充满了坎坷与无奈。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在异乡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但他们心中始终怀揣着对祖国大陆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