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陵陪葬墓-恒山愍王李承乾墓(二)

大晋第一忠臣刘裕 2024-10-21 13:08:44
一 、发掘报告 1972年10月至12月对李承乾墓展开发掘。李承乾墓为长斜坡土洞墓,水平全长为35.4米,方向南偏东3度。地下部分由墓道、5过洞、5天井、壁龛、甬道和单墓室组成。 1.墓葬数据 墓道:长12米*宽1.4米; 过洞:5个,长1.6~1.92米*宽1.1~1.4米*高1.8~1.88米; 天井:5个,横截面呈锅铲型,为唐代墓葬少见形式。长1.57-1.8米*上宽0.58-0.64米*下宽1.32-1.4米; 壁龛:三对共6个券洞型壁龛。宽1-1.17米*高0.9-1.15米*深0.8-1.1米; 甬道:长3.6米*宽1.3米*高1.8米; 墓室:弧边正方形,东西边长2.6米,中长2.8米;南北边长2.8米,中长3.1米。高2.56米。 棺床:砖质棺床,长2.5米*宽1.4米*高0.6米。 2.出土文物 发掘时墓葬被淤土充塞,甬道北口向南1.5米近西壁处有一盗洞。基本为彩绘红陶俑,色彩大多剥落,部分破碎。较完整的123件陶俑如下: 男立俑54件;女立俑1件;男骑马乐俑10件;立驼6件;立牛10件;猪6件;卧羊10件;鸡18件;蹲狗8件。 3.墓志 墓志为正方形,志盖和志身边长49厘米,厚8厘米。篆书阴刻“唐故恒山愍王墓志铭”。 志文楷书阴刻12行,满行13字,共118字。 4.神道碑 1965年在李承乾墓前地下1米处发现残破神道碑,1974年因建设昭陵碑林将其出土。根据记载推断在宋朝以前就已经倒伏在地。 现李承乾碑存放于昭陵博物馆内,残高1.52米*宽1.02米*厚0.275米。碑文篆书阴刻,15行,满行25字。 二、墓主生平(摘自昭陵博物馆) 李承乾(619年―645年 ),字高明,唐太宗李世民长子,母长孙皇后。唐太宗即位,立为太子,时年八岁。 承乾少时睿哲峻嶷,聪慧识大体,善听而断政。及长,患足疾,行甚艰难,生自卑感,便始好声色,嬖幸娈童,常慢游无度。然德居东宫,家望非常,唯恐太宗知之,故每临朝视事必言忠孝而论仁义。殿堂之上,时常枢机辨给,智足饰非,又临朝渊默,端严若神,世人莫测其怀。十六年承乾为图自保而武力叛变,意图再行玄武门之事。事败,太宗当面谴责,承乾答道:“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太宗唯叹之。 贞观十七年,承乾太子之位被废,被判充军到黔州,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等皆处死。贞观十九年承乾郁郁而终,时年26岁,谥愍。太宗为之罢朝,葬以国公礼。李承乾孙子李适之在唐玄宗年间任宰相后,李承乾被追赠恒山愍王,陪葬昭陵。

0 阅读:1
大晋第一忠臣刘裕

大晋第一忠臣刘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