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一张红军留下的400块大洋欠条”2015年,一位年迈的老人缓缓步入孝感市人民政府的大门,手中紧握着一张泛黄的欠条,这位老人就是杨明荣。 在中国革命史上,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片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的土地,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场景。 1930年的夏天,这片热土上演了一幕感人至深的历史画面,一位普通农民和红军之间达成的约定,在85年后终于得到了圆满的兑现。 1930年6月,鄂豫皖根据地的红1军1师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连年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物资,而敌人的封锁更是让根据地的补给雪上加霜。 在这种危急关头,红1军1师的特务营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在湖北孝感地区筹集资金,以解燃眉之急。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孝感的大街小巷。虽然当时的老百姓日子也过得很艰难,但他们深知红军是为他们而战,于是纷纷慷慨解囊。 杨长银是当地一位普通的农民,但他对革命事业却有着非同寻常的热忱。当他得知红军需要筹款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全力支持。 他拿出了自己积攒多年的300块大洋,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杨长银觉得这还不够,他又叫来儿子杨文顺,让他挨家挨户去借钱。 在父子俩的努力下,他们又筹集到了100块大洋。 就这样,杨长银一家总共凑齐了400块大洋。当他们将这笔钱交给红军时,红军指战员都深受感动。 为了表示感谢,也为了让杨长银放心,红军特意写下了一张借条,并盖上了专门的印章。 拿到这张借条后,杨长银倍加珍惜。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张普通的借条,更是革命军队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杨长银将这张借条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视若珍宝。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张借条在杨氏家族中代代相传。从杨长银到儿子杨文顺,再到孙子杨明荣,三代人都将这张借条当作家族的骄傲和荣耀。 转眼间,85个春秋已经过去,这些年来,杨家的生活并不富裕,杨明荣一家也面临着不少经济困难。 2015年,在一次整理家中旧物时,杨明荣再次看到了这张保存完好的红军借条。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杨明荣最终下定决心,带着这张珍贵的借条来到了孝感市人民政府。当他将借条交给工作人员时,大家都惊呆了。没想到在和平年代,还能看到这样一张珍贵的历史文物! 政府高度重视这件事,立即组织专家对借条进行鉴定。经过仔细检查,专家们一致认定:这确实是一张真实的红军借条,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鉴定结果出来后,孝感市政府决定按照当前的物价水平,将这笔85年前的欠款兑现。最终,杨明荣收到了4万元人民币的补偿款。 这个感人的故事很快传遍了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人们纷纷为政府的诚信点赞,也为革命军队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之情所感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不仅是为人民而战,更是依靠人民而战。 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像杨长银这样的普通百姓的支持,革命事业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85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当年的承诺依然被信守。这种诚信不仅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更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让一张小小的借条穿越85年的时空,最终得到兑现?是什么精神让普通百姓在最艰难的时候慷慨解囊,支持革命?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那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念。 这张借条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私人记忆,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生动注脚。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军队和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怎样深厚的感情。 正是这种感情,支撑着革命军队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启示,诚信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应该言而有信,诺而必行。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今天的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新时代,但我们依然需要传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我们需要像杨长银那样,心系国家,勇于奉献;我们需要像红军战士那样,诚信为民,一诺千金;我们更需要像今天的政府那样,尊重历史,信守承诺。 信息来源:历史龙元阁——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我们家有困难,可以还给我们吗?
“我家有一张红军留下的400块大洋欠条”2015年,一位年迈的老人缓缓步入孝感市
瑛悦说事儿
2024-10-30 15:22:34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