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来世界分四片天下,青冥、浩然、莲花、蛮荒,分别代表道、儒、佛、妖。其中道儒佛同为人族阵营,蛮荒为妖族阵营。人族阵营与妖族阵营天然对立。但同为人族为什么还要分为三片天下,万年之前可没有四片天下的说法。同为人族还要划分为三片天下,就是源于理念不同,切分天下,设置屏障,不过是为了避免学术之争造成大规模战争,造成人族内耗。三教的学术之争就通过三教辩论来解决,但实际上这种和平的辩论并没什么卵用,所以三座天下一万年都无法合一。
四座天下唯一的一场大规模战争,蛮荒天下进攻浩然,明面上是说为了生存空间,蛮荒天下贫瘠。实际上呢,蛮荒天下作为四片天下最大的一个,光月亮就有三个,高手数不胜数(十三王座之后,白泽回归又叫醒一大批沉睡高手,还有一些没叫醒),这样的天下怎么看也不贫瘠,如果真的贫瘠怎么养得起这么多高手。所以明面的上理由不是真正原因,真正原因就是妖族讲若肉强食,而浩然天下因为内部学术之争,并不是铁板一块,这就给了蛮荒可趁之机。
刚才说过浩然因为内部学术之争,给了蛮荒可趁之机。这就涉及同一天下内部的学术之争。
先说如青冥天下,道老大道德完备天下皆服,道老二高压治天下,可杀可不杀,必杀之,三掌教基本不管事,无为而治。三位掌教对于治理天下理念是不一样的,但青冥天下轮流坐庄,所以三位掌教虽然理念不同但也没什么冲突,才能兄友弟恭。
浩然天下则不同,礼圣合道规矩,制定浩然天下的规矩,想要在浩然存在就必须在此规矩之内,强如亚圣文圣也不例外,所以礼圣地位与至圣一样超然。亚圣讲人性本善;文圣讲人性本恶,人性善恶不同,治理天下理念自然不同,这就是三四之争的根源。
题外话。 为什么都是以规矩治天下,礼圣就能压服天下,余斗就要被喊打喊杀,天下皆返。除了个人实力,礼圣是三教祖师一辈,实力更加超然,余斗仅修道三千年,虽有真无敌之名,大家却还是想碰一碰的。最大的原因在于,青冥天下轮流坐庄,余斗的规矩只是个人的规矩,不是天下的规矩,反余斗只是反余斗这一脉的学说,大家都还是道家内部学术之争。你余斗必杀之人,在道老大这里不一定被杀,在陆沉这里不会被杀,所以才有天下苦余斗久已。而礼圣制定浩然的规矩,是整个天下都要遵从的规矩,并且有整个儒家作为规矩的执行者,反礼圣就是反儒家,就是造反,即使他的规矩压得百家无法出头,但也没有人敢说天下苦余客久已。
那么整个浩然天下一万年,有没有和礼圣学说起冲突的。当然有,当时年轻的浩然贾生就提出了另外一套治理天下的方案,然后当然就四处碰壁,连试一试的机会都没有,在浩然天下就没有了立足之地。估计后来的周密想起此事,也会嘲笑自己的年轻。你都和礼圣起了学术冲突,想改礼圣制定的规矩,居然还能活着到蛮荒,估计也就是当时周密境界太低,不入礼圣法眼,实在是侥幸。
浩然影响最大学术争端就是三四之争。学术之争其实很残酷,并不会因为他是儒家就是什么君子之争。前面说过,剑来没有绝对的坏人,剑来里的人大多是为了自己的理念去争斗,而这些理念也一样没有绝对的错误。所以产生学术争端的时候,和平手段是无法解决的,大家都对,怎么能辨得出对错呢。三教辩论了一万年,也没有谁能说服谁。所以要解决学术之争,就只能解决人。问题解决不了,只能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所以三四之争就设了一个局,通过崔巉的事功学问在一个小国家做实验。事功学问就是对应人性本恶的治理方式,人性恶,所以才需要各种详细的条条框框去约束。实验的结果当然是失败了,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文圣一脉落败,文圣自囚功德林,崔巉判出文圣一脉,其余弟子也受到不同的打压。
为什么文圣一脉会失败,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不是事功学问不对,而是这个实验,用谁的学问去治理谁就失败,结局是注定的。所以要以事功学问去做实验的时候,文圣表现的很勉强也很悲观,因为他知道结局是必败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一一分析。
首先,事工学问是错的吗,当然不会错。如果是错的,学术辩论就可以指出来。学术辩论虽然不能解决学术之争,但它可以分辨对错。能够走到实验验证这一步,说明他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事工学问可以用来管理国家吗,当然可以,在宝瓶州不就取得成功了,一国即一洲,力挽天倾,抵挡住了蛮荒天下进攻。崔巉在宝瓶州大骊取得了成功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这么一个理论和实操都没有问题学问,为啥在一个小国进行实现的时候却失败了。是当时理论发展不完备吗。不可能,能下出彩云十局、隔空对弈周密、隔空谋划青冥天下的崔巉,智商可是剑来天花板之一,即使有漏洞,在宝瓶州能弥补完善的漏洞,在小国实验时怎么可能弥补不了,一洲事务都能驾驭,一个小国的事务怎么会搞不定。所以,理论没问题,实操也没问题,结果却出了大问题。
原因只有一个,有人搞破坏。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学术之争更加黑暗残酷。真正的三四之争,小国进行实验中,亚圣一方必然不会坐视文圣一派成功,必然会暗中采取各种手段来破坏,文圣一派的治理必然不会成功。最终亚圣一脉得逞,文圣一脉落败。
文圣落败自囚功德林,到底是自囚还被囚,有待商榷。文圣一脉精英也纷纷遭到打压。
崔巉为了继续发展事工学问,也是为了翻盘,选择判出文圣一脉。儒家讲天地君亲师,學脉之中出现叛徒,对亚圣一方来讲,算的上是重大胜利。而且判出之后,崔巉也就不再属于文圣一脉,级别不对等,亚圣也不会自降身份再去针对,判出行为也对亚圣有利,因此崔巉才能勉强在浩然天下混。
齐静春,一个十四境大佬,只能做骊珠洞天这么一个小地方做驻地圣人,实际不就是坐牢?
左右,人间剑术最高的飞升境大佬,竟然要去海外访仙,访什么仙,哪个仙人这么大架子,说的好听海外访仙,实际不就是受到打压,不能在浩然天下混了吗。
同样还有钟倩,远走青冥。连茅小冬这样的文庙副教主之才,也只能任书院山长,还是因为他的学问更接近亚圣一脉才能留在浩然。
真实的三四之争,亚圣一派通过赌局,暗中搞破坏,造成凡人数以万计惨死,并将锅推给文圣一派,以卑劣的手段取得了三四之争的胜利,然后囚禁了文圣,驱逐打压文圣一派的精英弟子。
阿良,为什么这么放荡不羁,又为什么去剑气长城。亚圣之子居然是如此放荡不羁,形如流氓的一个人,偷看青神山夫人洗澡,这是亚圣之子能干的事,腿不被老子打断?大家不觉得奇怪吗。难道亚圣教子无方,要知道儒家可是最重礼教。
大胆猜想,人以群分,能和齐静春要好的人,不可能是一个放浪形骸之辈。有没有可能,三四之争之前,阿良也是一个身穿儒衫的儒家君子,温润如玉,一如齐静春。见过三四之争之后,前半生的人生观瞬间崩塌,自己所期望的教育世人的儒家竟也有如此黑暗之事,自己视若神明的父亲,居然是始作俑者。三观受到巨大打击,阿良心灰意懒,自此放浪形骸,远避剑气长城。
同样,文圣一派成功翻身之后,亚圣一派也遭到打压。大家仔细想想,书中自文圣从功德林出来之后,亚圣是不是从来就没出过场,亚圣一派的精英弟子陈醇儒,为何都说必死,亚圣之子阿良先去青冥,再去剑气长城,最后只能在蛮荒天下出剑,去了那么多地方,始终不敢回到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