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正在南海进行深潜实验。此时,他回乡探望年迈的母亲。95岁的母亲见到他,目光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主要信源:(环球网——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我的一生属于祖国) 深海之下,巨鲸潜行。 它庞大的身躯劈开波涛,无声无息,却蕴藏着改变世界的力量。 这便是核潜艇,大国的杀手锏,守护和平的利器。 在中华大地上,为了铸就国防的坚实壁垒,一个名字被永远铭记——黄旭华。 他选择了匿名,舍弃了与亲人的相聚,像一颗石沉大海,不为人知,却在静静地影响着时代的步伐。当年,全球处于冷战的阴霾之下,核武的阴云让世界绷紧了神经,战争不再是传统的较量。 对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坚强的国防意志如钢铁长城,是捍卫国家安全与民族尊严的关键。 核潜艇,作为国家战略核力量的基石,无疑是科技突破的重中之重。 在这个既充满挑战也饱含机遇的新时代里,黄旭华,一位充满热情的船舶设计者,选择了投身于这波澜壮阔的事业中,他的这一决定不仅改写了他个人的人生,也为我国核潜艇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在1958年的初春,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业待兴,而国际间的空气越发浓厚。 一纸来自首都的紧急诏令,打破了黄旭华的宁静。他接到指示,必须火速赶往北京,参与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一切发生得如此突然,他只得匆忙整理行囊,不暇思索地离去,背井离乡,奔向了北京的车站。那个时候,黄旭华或许未曾预料到,这一离别,便是漫漫三十载。 黄旭华抵达北京后,方得知自己被选为参与我国核潜艇研制的核心成员,代号“09”工程。这不仅仅是一个科研任务,更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保密二字重于泰山。 这意味着他要过上隐姓埋名的生活,不能与家人通音信,工作之事更是无法对外人道。他心中对家人、父母、妻儿既愧疚又留恋。 强烈的职责心和无私的使命感最终压倒了一切,他决绝地选择了肩负这一使命,投身科研的海洋。 在核潜艇的开发征程中,困难重重,仿佛前行的道路上布满了尖刺。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堵,中国科研人员所能获取的核潜艇信息少得可怜。 团队中的29名核心人员,大多对核潜艇一无所知,只能从最基础的原理开始摸索。他们宛如置身暗室,只能依赖微弱的灯光指引方向。 即使是一张模糊的美国核潜艇图片和一个从海外购得的微型模型,都成了他们极为珍贵的参考资料。通过细致分解模型,分析其内部结构,他们反复比对并汲取其中的设计理念和经验。 核潜艇的研发过程困难重重,技术的复杂性不断带来新的挑战,而资源的匮乏更是对项目进程的严重制约。 那时,计算器尚未普及,研制团队只能依靠算盘和计算尺来完成复杂的数学运算。在计算潜艇重心和总重的过程中,他们甚至只能借助古老的磅秤称重法。 面对种种实验的失败,他们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坚定信念,相信中国一定能够自主研发出核潜艇。 黄旭华的隐退,给家人带来了极大的心灵震撼和疑惑。外界的流言四起,揣测他因过错被拘或抛弃家庭。 在信息极不通畅的那个时代,家人无法探知真相,只能默默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舆论压力和内心深处的忧虑。 他的母亲曾慎其,虽然内心挂念儿子,却始终坚信儿子正投身于某项重大的事业。1961年,黄旭华的父亲病危,渴望能见儿子一面。 这对黄旭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心灵打击。在个人情感与国家使命之间,他做出了痛苦的选择——继续坚守科研岗位。这个决定,为他招来了“不孝”的恶名,与家人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复杂。 1970年,在不懈的努力和艰辛付出后,中国首艘攻击型核潜艇成功下水,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巨大飞跃。 1974年,该核潜艇被冠以“长征1号”的名号,正式加入海军战斗序列,这标志着中国海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987年,随着一篇报道的发表,黄旭华的家人终于得知,他原来是核潜艇项目的总设计师。 妈妈终于懂了,儿子不是不孝顺,而是一直在为国家默默付出。 她为儿子感到骄傲,也为自己的误解感到愧疚。 1988年,黄旭华在南海成功完成了深潜试验,终于能抽空回家看看妈妈。 三十年未见,母亲已是九旬高龄。 他站在家门口,内心百感交集。 母亲看到他,也激动得热泪盈眶。 几个小时里,他们倾诉了三十年的思念和牵挂。 这次短暂的团聚,更加坚定了黄旭华的信念。 他深知,核潜艇事业任重道远,他将继续为之奋斗,为国家的安全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旭华的故事,是中国核潜艇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 他用自己三十年的青春和汗水,铸就了中国海军的一柄利剑。 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需要更多像黄旭华这样的科研工作者,默默奉献,勇攀高峰,为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8年,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正在南海进行深潜实验。此时,他回乡探望年迈
事友看过
2024-11-01 14:14:49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