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钱学森在研发东风2号导弹时,发现射程不够,几乎所有人都建议要多加助燃剂。不料,一个小伙子站起来说:"不能加,一滴都不能加!而且要减少600kg助燃剂才行。"此话一出,全场一片哗然,可钱老却立刻陷入沉思。 戈壁滩上,烈日炎炎。会议室里的气氛却比外面更加炽热。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 那个提出减少助燃剂的年轻人叫王永志,他站在那里,目光坚定,丝毫不为周围的质疑声所动。 钱学森抬起头,目光如炬地看着王永志:"小伙子,你能解释一下你的想法吗?" 王永志深吸一口气,开始娓娓道来。他解释道,由于天气炎热,推进剂膨胀导致密度降低,这改变了发动机的节流特性。通过精确计算,他发现减少600公斤燃料反而能让火箭达到预期目标。 听完王永志的解释,钱学森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转向其他人说:"这个年轻人的想法很有道理,我们就按他说的试试看。" 就这样,在王永志的建议下,东风2号导弹试验取得了成功。这一刻,不仅是导弹腾空而起的瞬间,更是王永志人生的转折点。 回想起32年前,王永志出生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的一个贫困农家。童年的艰辛并没有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 1950年,当抗美援朝的战火燃起,年轻的王永志看着美国飞机在头顶盘旋,心中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要让中国的飞机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带着这份坚定的信念,1952年,王永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航空系。 三年后,他又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深造。在异国他乡,王永志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先进的航空航天技术,为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4年的那次会议后,王永志成为了钱学森的关门弟子。在钱老的指导下,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971年,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即将发射,王永志再次展现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 当时,导弹总装完成后需要进行全弹试车,但唯一的试车台已被占用。面对这一困境,王永志大胆提议:"不做全弹试验,只对二级进行试车。"这个决定虽然冒险,但却为项目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然而,挑战并未就此结束。就在发射前夕,钱学森突然来信,建议取消发射。面对恩师的意见,王永志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他反复权衡利弊,最终决定坚持发射。 "我们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王永志对团队说,"我相信我们能成功。" 在王永志的坚持下,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成功发射,震惊了世界。 这次的经历让王永志明白,科研工作不仅需要严谨的计算,更需要果断的决策和坚定的信念。 1978年,王永志出任洲际导弹总设计师。八年后,他又一次展现了非凡的远见卓识。 当时,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出现危机,王永志敏锐地察觉到了中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 他提出研发捆绑式火箭的想法,并在18个月内完成了这项被国外专家认为需要4-5年甚至10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这次成功不仅让中国火箭首次打入国际市场,也为后续的载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基础。正是看中了王永志的才能和魄力,钱学森推荐他担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在王永志的书房里,整齐地摆放着60多年来积累的科研笔记。这些发黄的笔记本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艰辛历程,也见证了王永志为之奋斗的一生。 然而,取得如此成就的王永志,即便到了晚年,却依然保持着朴素的作风。 2020年11月,88岁高龄的他坚持乘坐经济舱飞往海南参加航天任务。当空乘人员询问他为何不坐更舒适的商务舱时,王永志笑着说:"因为这趟航班最便宜啊。" 王永志常说:"使命因艰巨而光荣,人生因奋斗而精彩。"这句话不仅是他一生的写照,更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从贫困农家少年到中国航天事业的领军人物,王永志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为国奉献的精神。 (参考资料:央视新闻—2024-09-14—他一生干了三件事:研制导弹、送卫星上天、送中国人进入太空)
1964年,钱学森在研发东风2号导弹时,发现射程不够,几乎所有人都建议要多加助燃
鉴清评趣
2024-11-04 09:38:10
0
阅读: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