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每天可以维持规律睡眠,健康饮食,ta大概率可以保持一个不错的...
花红情感
2024-11-10 12:31:10
如果一个人每天可以维持规律睡眠,健康饮食,ta大概率可以保持一个不错的内聚性,也就是有比较高的心理效能水平。这种体验很多人都有过,某一阵子,自己的生活状态极度健康,每天可以做很多事,很有生产力和创造力,也不会觉得累,有着一种非常自我认可的满足。
而这种状态,常常会在持续一段时间后被打破,然后向着某种具有模式化的,但也不那么健康的生活方式回归。先前那种非常健康的生活在体验上是很不错的,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又像是对自己另一部分的禁锢,时间久了,人就会有一种下意识想要放任的冲动,想要“脱轨”,这时候便会在那些原本健康的地方搞一些破坏:熬夜,放肆饮食,混乱的社交关系或自我封闭等等,这是另一种心理需求的表达,近似于一个孩子(EP)想要偷偷翘课,不写作业,跑出去玩,但又希望能不被大人(ANP)发现。
只不过这种破坏一旦发生,大人(ANP)就管不住了,也收不回来了,仿佛一个离家太远的孩子找不到回来的路,这时候人就会向着另一个面向(EP的生活方式)去扭转,与之对应的生活习惯,情感体验,心理效能水平,也会向着EP趋同(全面下滑和改变),这是一种自由,贪恋,但又不那么舒适的感觉,既想延续和捍卫,又希望改变。就像是一个爱闯祸的孩子,虽然享受自己的放任,却又希望被什么东西兜住。也就是说,ta寻求一种可以被自己逾越,在禁区徘徊,同时也能将自己限制,不坠入彻底无序的安全边际。
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个人在一段稳定的关系中时,这个孩子更容易在冲动后回归自己健康的部分(ANP),因为自己的小小放纵(EP)会被另一个人的部分(ANP)所兜住,两个人的公共秩序维护了个人的波动。倘若是在一种独处的生活中,这种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需要一个人以更多的心理成熟才能够维护:一种有节制地贪玩,放肆,却被体验为足够;同时还能灵活切换到大人状态把自己照顾好的能力。
反正我的理论是比较难懂的,当了个当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