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的一封檄文,让南明跌下正统的神坛。 如何对待、处理刚刚成立南明政权,对此时的清朝统治者而言是很棘手的。 清军入关时打的旗号是为崇祯皇帝复仇,现在人家崇祯的接班人建立政权了,清朝出兵的正义立场已经站不住脚了。如果承认南明的合法地位,那么清军占着北京不走是不是就不合法了?而如果直接武力对抗,又会失去刚刚笼络的北方前明官员、士绅的支持。 对此,多尔衮采取了一种极为狡猾的策略。 顺治元年六月十五日,多尔衮令清廷大学士拟就一份檄文,传檄河北、河南及江淮间故明勋旧大臣、文武官员及士民等,檄文称: “予闻不共戴天者,君父之仇;救灾恤患者,邻国之谊。” “因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身亡,大清皇帝义切同仇,用伸吊伐。” “予用息马燕京,抚兹黎庶。” “深痛尔明朝嫡胤无遗,势孤难立。用彰我大清宅此北土,厉兵株马,必歼丑类,以靖万邦,非有富天下之心,实有救中国之计。” “咨尔河北、河南、江淮之间诸勋旧大臣、节钺将吏及布衣豪杰之怀忠慕义者,或世受国恩,或新膺异眷,或自矢从王,皆怀故国之悲,孰无雪耻之愿?予皆不吝封赏,待与旌扬。” “其有不忘明室,辅立贤藩,勠力同心共保江左者,理亦宜然,予不汝禁。但当通和讲好,不负我朝永怀继绝之恩,以敦睦邻之谊。” “顺逆易判,勉忠臣义士之心;南北何殊,同皇天后土之眷。布吿天下,咸使闻知。” 一篇好的官方公告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上面这篇就是。 首先是说明清军的出师目的,即因你们的“君父之仇”,我们念“邻国之谊”而出兵。由于这句用了对仗,有点生硬,怕老百姓听不懂,下一句又用白话解释了一下。 其次说明当前形势,清军已经赶跑了李自成,定鼎燕京。而明朝的嫡传太子都失踪了,我们清军一定会继承明朝皇帝的遗志,“厉兵株马,必歼丑类,以靖万邦”。 再次招抚各地人才,包括但不限于“诸勋旧大臣、节钺将吏及布衣豪杰之怀忠慕义者”,不管是哪个行业、出身为何的人才,只要归顺,不吝封赏。 然后说明,那些不忘明室、拥立福王的人的做法,是在情理之中的,我们是不反对的。但南明应当派遣使节通好,睦邻友好。 最后用一句对仗的句子总结,即“顺逆易判,勉忠臣义士之心;南北何殊,同皇天后土之眷。” 结构清晰,行文流畅,道理明确,感情真挚。如果你是一个乡间百姓,在听村里的教书先生解释完了整篇文章之后,你会不支持这个政权吗? 然而,仅仅通过字面意思的解读,还不足以反映这篇檄文的高明。 在这篇檄文中,多尔衮采取了一种极为狡猾的策略。他通过发檄文而不是官方照会的方式告知民间,其实也是告诉南明,清朝是会继承崇祯遗志的,是同情南明的。但又模糊了政权概念,提到自己就是继承崇祯遗志,提到南明就是同情,然而就是不说承不承认这个新兴政权。 这种檄文下发民间,既获得了大部分前朝士绅的理解,还能有效稳住南明。而通过这篇檄文,清军就可以联合原来明朝的官吏士绅、已经揭竿而起的各地绿林好汉、已经建立政权的南明,一起对付大顺。 高,实在是高。 可是作为南明统治者而言,要是信了多尔衮的鬼话,那就太愚蠢了。 此时的形势是清军一家独强,南明、李自成、左良玉、张献忠等各方势力均不如清军。作为弱势一方而言,最务实的做法是弱者联合,干掉强者。而如果弱者选择跟强者联合,那么灭掉其他弱者后自身也就难免被灭。 可惜啊、可惜,不管是正直的史可法还是奸诈的马士英,他们都没有这种眼光。 在接到清军的檄文后,南明朝廷上下对清军充满好感,决定同清朝议和。
多尔衮的一封檄文,让南明跌下正统的神坛。 如何对待、处理刚刚成立南明政权,对此时
侍儿看历史
2024-11-20 22:08: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