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区地处内陆腹地,处在全国地理位置的中心区域,东北与麦积区相连通应关中,南与陇南市西和县、礼县、徽县相连通往川蜀,西接甘谷,秦州自古为陇右门户、战略要冲和商贸中心,人流物聚,商贾云集,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秦州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位列“三皇之首”的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在这里,故有“羲皇故里”之称,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瞻仰伏羲、寻根祭祖的圣地。
历史沿革
商、周之际,今耤河中下游一带为邦戎地,其中心为邦戎邑(今秦城,也称邦戎国),属《禹贡》雍州之域。西南部(西犬丘)初为西戎,后由秦人占据,其中心称西垂宫(在今杨家寺、秦岭及礼县红河三乡交界处),这是区内最早的行政建置。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伐邦戎、冀戎,取得胜利后置邦县(治原邦戎邑,即今秦城)、冀县。今辖区大部分地属邦县,精河上游关子乡一带则属冀县。这是全国最早设置的县,也是境内建县之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置陇西郡,邦县和冀县属陇西郡。不久因陕西设下邦县,邦县改为上邦县,并在原西垂宫附近置西县,二县均属陇西郡。
汉初,区境藉河流域属上邦县,西汉水源地属氐道(治今齐寿乡南,一说治宕昌北),峁水河流域属西县,以上3县(道)均属陇西郡。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从陇西郡析置天水郡(治平襄,即今通渭县),上邦、西县、氐道仍属陇西郡。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国设13个刺史部,区境属凉州刺史部之陇西郡。
新朝王莽改西县为西治,属厌戎郡(即原陇西郡)。
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改天水郡为汉阳郡,治冀。上邦、西县、氐道属凉州刺史部(治陇,今张家川县)之汉阳郡。
三国时期,区境为魏、蜀争战之地,时为蜀有,时为魏占。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凉州移治武威,陇右置秦州(不久即废),改汉阳郡为天水郡,区境属秦州天水郡。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皆叛魏归蜀,区境被蜀占有。魏甘露元年,蜀汉延熙十九年(256年),又归曹魏。街亭之战后,诸葛亮迁西县千余家人汉中,西县即废(氐道亦渐废)。
晋初,在原西县故地置始昌县,区境西南部属始昌县。晋泰始五年(269年),置秦州,治冀。上邦、始昌属秦州天水郡。晋太康三年(282年)并秦州人雍州,太康七年(286年)复设秦州,与天水郡同迁治上邦。这是秦城作为州、郡、府治的开始。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区境为南阳王司马保所据,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年),司马保在上邦称晋王,改元建康。此后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上邦、始昌一直属秦州天水郡。
北魏因避道武帝拓跋珪讳而改上邦为上封,隶秦州天水郡(治上封)。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在今秦城区关子乡置当亭县,在店镇乡置黄瓜县,在杨家寺乡置杨廉县,废始昌县。上封、当亭二县属秦州天水郡;黄瓜、杨廉二县属汉阳郡。明帝正光五年(524年)秦州人莫折大提率众起义,占据秦州,称秦王。孝昌三年(527年)起义失败,区境复归北魏。当时辖区关子乡西部属当亭,西南诸乡属黄瓜、杨廉县,北部耤河流域属上封县。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区境属西魏秦州天水郡,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复改上封为上邽,废黄瓜、杨廉二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实行州、县二级制,今辖区属秦州上邽县及当亭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改当亭县为冀城县,属天水郡。大业十三年(617年),薛举起兵占据陇右,不久称帝于上邽。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薛举死,其子薛仁杲为唐所灭,今辖区归唐。武德二年(619年)废天水郡,改置秦州总管府,治上邽。冀城、上邦属秦州。武德三年(620年)并冀城县人伏羌县(治今甘谷县),区境归秦州上邽县管辖。贞观元年(627年)划全国为十道,上邽隶陇右道秦州中都督府(治今秦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因地震秦州移治成纪敬亲川(今秦安郭嘉镇)。天宝元年(742年)复治上邽。宝应元年(762年)吐蕃攻陷秦州,区境被吐蕃占据,初隶秦州,后属渭州。大中三年(849年)唐王朝收复了秦州,又一次移治成纪,同时改上邦为镇。
五代初期,辖区被李茂贞据有,后梁贞明元年(915年)被前蜀占领。后唐长兴元年(930年)清水县移治上邽镇(今秦城),三年(932年)在今天水乡天水村置天水县,辖区分属天水县及清水县。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后晋灭后唐,辖区为后晋占领,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又为后蜀占据。后周显德三年(955年),后周攻占秦州,辖区属后周之秦州天水县及清水县。
北宋初(一说为太平兴国至庆历年间)秦州再次由成纪移治上邦(今秦城),并将原上邦县改名为成纪县。今辖区北部属秦州成纪县,西南部属天水县。北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区境属陕西路,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属秦凤路。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州城为金人攻占,嶓冢山以南属南宋,以北则属金。同年四月,南宋收复秦州城。绍兴后,金人再度攻占秦州,废天水郡。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在今天水乡置天水军,辖天水县,属利州西路之成州。期间,州城常为金与南宋争夺之地,归属不定。
元代初,区境北部属陕西行中书省秦州成纪县;西南部属成州天水县,至元七年(1270年)天水县并入成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置甘肃行省,区境仍属陕西行中书省之巩昌总帅府(治今陇西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裁撤成纪县,区境由秦州直辖,为附廓,隶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巩昌府。
清初仍袭明制。雍正七年(1725年)升秦州为直隶州,改属甘肃承宣布政使司(治今兰州市)。
民国2年(1913年),将秦州附廓改为天水县,治今秦城。辖今秦城、北道二区,属陇南道(后改为渭川道,观察使驻天水县城)。其后又改为甘肃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天水县)。
1949年8月3日,天水县解放,区境归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8月6日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天水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驻天水县城。9月初,成立了天水市人民政府,管辖原县城及近郊区。
1950年2月西北军政委员会正式行文批准设立天水市(县级建置),治今秦城。天水县人民政府移治今天水郡村。区境西、南部属天水县(其中南部大门、汪川、苏成三乡属徽县),市区及近郊区属天水市。
1984年9月,天水市升为副地级市,辖秦城、北道二区(当时称区公署,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及天水县。
1985年7日,撤销天水地区,天水市升为地级市,在原天水市的基础上,增加原天水县西南部17乡,成立了秦城区(县级建置)。天水市和秦城区人民政府均驻秦城。
2005年1月天水市秦城区更名为天水市秦州区。
行政区划
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就有邦戎邑(今城区)、邸、垣、离里、杨里、真里(天水乡境内)、九员(在今齐寿乡)、南田、中田(在今杨家寺乡)等。秦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县以下基层单位正式确定为里、亭、乡,其中里就是村落,为百户左右。至唐、宋时期,上邦县辖16乡,天水县辖3乡5镇(赤砂、染坊、夕阳、南冶、铁务)。
明代秦州领秦安、清水、礼县3县。附廓33里,其中西路关子、士子、夕阳、富盛、丰峪、赤峪、丰润、东宁,南路长安、西宁、玉泉、中和、仁义、柔远、向代等15里在今秦城区境内。
清雍正七年(1729年)从成县划人天水、白环、青石3里。秦州附廓分为10镇35里。其中平南、天水、皂郊、关子4镇属今秦城区。城区设32铺。大城8铺:局巷口、马巷口、小十字、南水眼、儒林坊、西北城角、北水眼、马军营;东关上、中、下3铺;中城设上、下2铺;西关7铺:关公前巷、关公后巷、二郎后巷、三阳后巷、花严前巷、西稍门上铺、西稍门下铺;伏羲城4铺:伏羲城、火神庙、双桥口、朱家磨;城外3铺:河东上铺、河东下铺、河西下铺;城南2铺:南湖、前后砦;城北3铺:上铺、下铺、庵沟。
民国2年(1913年),改秦州附廓为天水县,基层推行保甲制,改里、铺为保甲,全县下辖6区、34保、315甲。其中县城为一区、东路为二区、西路为三区、南路为四区、北路为五区、三岔(厅)为六区。
民国24年(1935年)改为8乡1镇,下辖100个联保,650保,6731甲。1镇:天靖镇(城区)。8乡:渭南乡、渭北乡、大兴乡、青白乡、耩源乡、三阳乡、新丰乡、利川乡。其中天靖镇、藉源、大兴、青白4乡镇在区境内。
民国26年(1937年)又改为区、乡(镇)体制,其中第一区(驻县城)辖大城、中城、西关3镇;第三区(驻西三十甸子)辖关子镇、十里南乡、三十里乡、铁炉乡、杨家寺乡;第四区(驻皂郊)辖皂郊镇、兴隆镇、平南川镇、天水镇、牡丹园乡、汪家团庄乡。
民国29年(1940年)撤销区级建制,乡(镇)直隶于县。并在原兴隆镇分设高桥镇,在西路增设灵岩乡、金花乡;十里南乡和三十里乡合并为而立镇;平南川镇改为平南镇,杨家寺乡改为士子镇,牡丹园乡改为牡丹镇,铁炉乡改为铁炉镇,汪家团庄乡改为闫家乡。
民国33年(1944年)撤销灵岩乡。时天水县共辖12乡、28镇,其中境内4乡、16镇。
1949年9月,天水市人民政府废除了原国民党政府的保甲制度,在市区设立6个警政合一的公安派出所。
1950年3月,改为大城、中城、西关和城郊4个区公所,下辖13个街公所、3个乡公所;1951年区公所更名为区人民政府。同年11月,为扩大市区,将原属天水县的北道、东泉、花牛、碱峪、渭峡、东十里、天凌、天靖、甸东9个乡划天水市管辖。
1952年8月以上9个乡又划归天水县。
1954年从天水县划人部分村庄,增设吕二沟乡。
1955年5月,撤销区的建置,设立7个街道办事处和4个乡。1958年3~5月,苏成、汪川、龙池、大门、大城、黑林6乡(均在今区境内)由徽县划归天水县。同年11月,天水市与天水县合并称天水市,管辖17个人民公社。
1961年7月,将17个人民公社改为区,下辖84个人民公社;街道办事处改为街道管理区,机关称管理局。
1962年12月,天水市、县分设,将原属天水县的北道埠、马跑泉、社棠、寨子、石岭、东柯、花南、花牛、碱峪、玉皇10个公社留归天水市管辖。
1963年7月,北道埠、马跑泉、社棠、寨子、石岭、东柯、花南7个公社又划归天水县。至此,天水市管辖6个农村人民公社和4个街道管理区。
1964年9月,将花牛、碱峪、玉皇3个公社划归天水县管辖。
1965年4月,街道管理区又改称街道办事处。天水市行政区划分为吕二沟、玉泉、环城3个农村人民公社和东关、大城、中城、西关4个街道办事处。
1971年12月,将天水县的中梁、太京、皂郊、店镇、藉口、铁炉、关子、秦岭、牡丹、杨家寺10个公社划归天水市,全市共辖13个公社、4个街道办事处。
1978年6月,将店镇等8个公社又划归天水县,天水市共辖太京、皂郊、吕二沟、玉泉、环城5个公社,4个街道办事处。
1983年12月,在城区新设七里墩、天水郡、石马坪3个街道办事处。
1985年7月,在原天水市的政区基础上,将原天水县西南路的17个乡划归秦城区。至此,秦城区共辖22个乡(578个村)、7 个街道办事处(108个居委会)。
1985年底天水市秦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区有七里墩、东关、大城、中城、西关、石马坪、天水郡7个街道,农村有环城、吕二、玉泉、太京、皂郊、中梁、藉口、关子、铁炉、秦岭、牡丹、杨家寺、华岐、天水、汪川、苏成、大门、娘娘坝、李子、齐寿、平南、店镇22个乡。全区7个街道下辖102个居民委员会,22个乡下辖578个村民委员会。
2001年8月将7个街道的111个居委会调整为40个社区,6个居委会未作调整。9月秦城区第一次撤乡建镇,皂郊、娘娘坝、平南、牡丹、关子成为建置镇。
2002年6月秦城区第二次撤乡建镇,藉口、太京、天水、汪川成为建置镇。
2004年12月秦城区撤乡并镇,环城、玉泉、吕二乡合并为玉泉镇,店镇乡并入皂郊镇,李子乡并入娘娘坝镇,苏成乡并入汪川镇,铁炉乡并入藉口镇,撤并后有皂郊、娘娘坝、平南、汪川、天水、牡丹、藉口、关子、玉泉、太京10个镇和中梁、秦岭、杨家寺、华岐、齐寿、大门6个乡,共420个行政村,1128个自然村。
2005年1月1日天水市秦城区更名为天水市秦州区。
2006年天水郡街道增设皂郊路社区,全区共有41个社区。
2015年3月,中梁乡撤乡改镇。10月,杨家寺、齐寿、大门3乡撤乡改镇。
2017年2月,成立天水郡街道藉河北路社区居民委员会、天水郡街道藉河南路社区居民委员会、天水郡街道红山社区居民委员会、七里墩街道和谐路居民委员会。全区有居民委员会48个,村民委员会420个。
2021年,秦州区下辖7个街道、16个镇:大城街道、七里墩街道、东关街道、中城街道、西关街道、石马坪街道、天水郡街道,玉泉镇、太京镇、藉口镇、皂郊镇、汪川镇、牡丹镇、关子镇、平南镇、天水镇、娘娘坝镇、中梁镇、杨家寺镇、齐寿镇、大门镇、秦岭镇、华岐镇,420个村,47个社区。区政府驻民主西路30号。
现在全区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辖16镇、420个行政村,7个街道办事处、4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5.7万人。
大美甘肃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