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一个在乾隆时期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与争议。从一个清贫起家、勤奋好学的青年,到权倾朝野、富可敌国的大贪官,和珅的人生轨迹令人唏嘘不已。如今,让我们一同揭开和珅背后的故事,探寻他如何从清廉走向贪腐,最终走向毁灭。
和珅出生于乾隆十五年,幼年时父母双亡,由老家丁和偏房抚养长大。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咸安宫官学,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熟读四书五经,堪称多语言人才。然而,尽管他在科举中名落孙山,但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后,官路一帆风顺,很快得到了乾隆的重用。
初入官场,和珅为官清廉,拒不受贿。然而,随着官位的提升和权力的增大,他的贪欲也逐渐膨胀。在李侍尧一案中,和珅私吞了李侍尧的大量财产,第一次感受到了“贪污的乐趣”。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在贪污受贿的道路上狂奔。
为了更隐蔽地敛财,和珅发明了“雅贿”的方式,即行贿的人不直接送钱,而是送古玩字画等文雅之物。同时,他还以他人名义开设古玩店,用赝品换取珍品,以此进行洗钱。在贪污这件事上,和珅还很有“原则”,不贪朝廷赈灾款和科举钱,因为这些钱容易引起乾隆的震怒和彻查。然而,他公然卖官,价高者得,赚得盆满钵满。
除了贪污受贿,和珅还不断结党营私、铲除异己,形成了朝中四大势力之一的“贪官派”。为了有更多钱进行政治斗争,他公然向商人收取“商费”,谁不交钱就会被“灭门”。在和珅花样百出的敛财手段之下,他很快积累了巨额财富,同时不断讨好乾隆、扩大自己的权力。
和珅讨好乾隆的手段可谓高明。他下功夫学诗、写诗,研究乾隆的诗词风格,所写诗词深得乾隆心意。最为知名的是议罪银制度,通过交钱免罚的方式解决乾隆的财政问题,让内务府扭亏为盈。这一制度不仅让和珅赚得盆满钵满,也让乾隆对他更加信任和喜爱。因此,和珅名正言顺地成为了皇亲国戚,权势熏天,甚至被称为“二皇帝”。
然而,和珅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乾隆去世后,嘉庆开始准备铲除和珅。他先将和珅留在宫中总理乾隆丧事,随后解除其军机大臣之职,软禁在宫内。朝中御史纷纷上书弹劾和珅,嘉庆也一改往日对和珅的维护,将这些弹劾的奏疏一一接下。最终,嘉庆宣布了和珅的二十条大罪,并下旨抄家。从和珅家中抄得的白银和奇珍异宝令人震惊,抵得上朝廷十几年的税收。
身在大牢内的和珅知道自己这次是在劫难逃了。在临死之前,他仍然放心不下自己的侄子丰绅宜绵。于是,他拜托了同样下狱的福长安,在出狱后照顾丰绅宜绵。福长安答应了他的要求。最终,和珅被赐自尽。而福长安在和珅案办结后被释放出狱,履行了对和珅的承诺,经过一番打点后,丰绅宜绵被免了死罪,只是被夺去了爵位。然而,由于缺乏支持,丰绅宜绵最终连三等轻车都尉都被罢黜了,只能在街上给人算命为生,日子过得并不容易。但好过有条命在,也不枉和珅一番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