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蒋介石在台得知上甘岭战役的结果后,给出15字高度评价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战斗力,震撼了整个世界。就连远在台湾的蒋介石,得知上甘岭战役结果后,也不得不对志愿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蒋介石坐在办公室里,手中拿着一份电报。这份电报,详细记录了上甘岭战役的情况。志愿军仅用两个连的兵力,就顽强地抵御住了美军的疯狂进攻,最终取得了胜利。蒋介石看完电报,久久不能平静。他苦涩地笑了笑,感慨道:"没想到,这支从农村来的军队,战斗力如此强悍。" 是的,这支年轻的军队,大多数战士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们中,有的人才十几岁,有的人刚满二十。但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在战场上表现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和坚韧。 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那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华民族苦难的起点。从那时起,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但即便是在那样黑暗的时期,仍有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地投身于民族解放的事业中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洪秀全、杨秀清等领袖人物,率领农民起义军,打出"平均地权、救济贫困"的旗号,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丝光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建立起中华民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喊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中国人民第一次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 而抗日战争,更是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伟大历程。从"八一三"淞沪抗战,到台儿庄大捷,再到百团大战,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最终,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经过了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一系列战略决战,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起新中国。普通老百姓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的,纵观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史,中国人民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脚步从未停歇。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场场斗争,一次次牺牲,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而这种精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当时,新中国才刚刚建立,百废待兴。但当美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鸭绿江的那一刻,中国人民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无数青年踊跃参军,奔赴战场。 志愿军初期在武器装备上,完全不是美军的对手。但他们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次次创造了战争奇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志愿军将士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 1952年10月,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笼罩着朝鲜战场。志愿军迎来了一场更加严酷的考验——上甘岭战役。当时,美军仗着武器优势,发动了疯狂进攻。驻守上甘岭的志愿军,仅有两个连的兵力。面对敌人的突然袭击,这些战士没有丝毫退缩,而是奋起还击,拉开了这场持续42天的硬仗的序幕。 战斗异常艰苦。美军动用了大量飞机、大炮、坦克对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志愿军阵地被夷为平地。但战士们没有退缩,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新的防线。许多战士倒在了枪林弹雨中,但更多的战士站了起来,高呼着"为了祖国,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口号,一次次发起冲锋。 战士们不仅要面对敌人的炮火,还要忍受饥寒交迫的痛苦。寒冷的天气,让战士们的武器都被冻住了。补给线被切断,弹药、粮食都严重短缺。为了节省子弹,战士们白天不还击,只在夜晚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才允许射击还击。 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在上甘岭的峰峦间诞生。17岁的小战士王福山,因为炮弹爆炸震死,战友们含泪将他埋在了阵地上。这个年纪本应在课堂上学习的少年,把young的生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更多的战士,在战斗中牙齿被震掉,满口是血仍坚守阵地。在枪林弹雨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凋零,但更多的生命站了起来,高唱着"英雄赞歌",向敌人宣战,向死神挑衅。 "同志,再坚持一下,胜利就在眼前了!" 一个个战士,就这样互相打气,咬紧牙关坚持着。9天时间里,他们打退敌人900多次进攻,毙伤敌1.5万余人,歼灭了敌人4个多师。实际上,这个数字的背后,凝聚了多少血与火的考验,凝结了多少志愿军将士的鲜血和生命,我们难以想象。 而就在战士们弹尽粮绝之际,志愿军发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击。王成、黄继光等一批英雄模范,就是在这时诞生的。18岁的黄继光,身负重伤仍然冲上敌人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眼,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英雄赞歌"。王成,这位"特级爆破英雄",手持爆破筒,7次潜入敌军战壕,炸毁7个火力点,直到壮烈牺牲。还有更多普普通通的志愿军战士,他们或是扛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或是抱起仅存的手榴弹冲向敌群……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在硝烟战火中绽放最绚丽的光芒。
1952年,蒋介石在台得知上甘岭战役的结果后,给出15字高度评价 1952年,
自由的百灵鸟
2024-12-10 22:45:30
1
阅读: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