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德国一位63岁的流浪汉,突然收到了一笔2000美元的汇款,他看了一眼

承载盘点 2024-12-10 22:49:42

1948年,德国一位63岁的流浪汉,突然收到了一笔2000美元的汇款,他看了一眼汇款地址写着:中国南京,不禁泫然泪下。   1948年的一个寒冷冬日,德国汉堡街头,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蜷缩在街角,瑟瑟发抖。他是63岁的约翰·拉贝,曾经的西门子公司高管,如今却沦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突然,一位邮递员找到了他,递给他一封信。   拉贝颤抖着手打开信封,里面赫然是一张2000美元的汇票。他难以置信地看着汇款地址:中国南京。刹那间,往事如潮水般涌来,泪水不受控制地流下他布满皱纹的脸庞。   十一年前的南京,拉贝还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商人和外交官。1937年12月,日军即将攻陷南京,他与其他外国友人一起组建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安全区占地3.86平方公里,庇护了约25万中国平民。   作为委员会主席,拉贝冒着生命危险多次与日军交涉,阻止他们进入安全区。他清晰地记得1937年12月13日那个恐怖的夜晚。   日军攻入南京城后,疯狂屠杀平民。拉贝和其他外国人冒着枪林弹雨,将尽可能多的中国人护送进安全区。他们用自己的身体挡在日军面前,保护无辜的平民。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拉贝目睹了无数令人发指的暴行。他将这些残酷的事实详细记录在日记中,希望有朝一日能让世界知道这场惨剧的真相。   每天晚上,他都要强忍着悲痛和愤怒,一笔一画地写下当天所见所闻。   1938年2月,拉贝被召回德国。临行前,他将日记和大量证据交给了美国友人。离开南京时,数万中国民众夹道相送,许多人跪地痛哭。   拉贪依依不舍地看着这座他深爱的城市,心中暗自发誓:总有一天,他会让世界知道南京大屠杀的真相。然而,命运弄人。   回到德国后,拉贝因为揭露日军暴行而受到纳粹政府的严厉警告。战争结束后,他又因曾是纳粹党员而被盟军逮捕审查。虽然最终被证明无罪,但他失去了工作,生活陷入困境。   曾经的英雄,如今却沦为街头乞丐。拉贝常常饿着肚子,在垃圾桶里翻找食物残渣。寒冷的夜晚,他只能蜷缩在桥洞下,用报纸裹住身体取暖。   每当他回想起在南京的日子,总会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泪。那些被他救助的中国人,不知是否还记得他?   就在拉贝濒临绝望之际,这笔来自中国的汇款如同一道希望之光。原来,南京的幸存者们一直没有忘记这位恩人。当他们得知拉贝的困境后,立即发起了募捐活动。   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南京市政府组织了这次援助行动。许多普通市民纷纷解囊相助,有的甚至捐出了全部积蓄。   这笔汇款不仅解决了拉贝的燃眉之急,更让他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从此以后,中国政府每月都会寄送援助,直到拉贝于1950年去世。   拉贝的善举在中国人民心中种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这份情谊跨越了时空,延续至今。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医生向中国求助抗疫药品。得知此事后,浙江一家医药企业立即决定免费捐赠,以回报当年拉贝先生的恩情。   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战争中的人性光辉,也彰显了中国人民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中的善良和勇气也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拉贝的事迹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这个世界带来改变,哪怕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伸出援手。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思考:在当今世界仍然存在冲突和不公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又该如何传承这种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或许答案就藏在拉贝的故事中——勇敢地站出来,为正义发声,用行动证明人性的光明面永远不会被黑暗吞噬。   信源:人民政协网2024.1.23《《拉贝与中国》出版 讲述拉贝在中国30年经历》   文中姓名皆为化名。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和“点赞”,方便您下次看到更加精彩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感谢支持。

0 阅读:1
承载盘点

承载盘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