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说:“时勉廷辱我”,随后驾崩,真是李时勉气死了朱高炽?

蜀山史道 2024-09-25 15:37:1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明仁宗朱高炽短暂登基,仅仅10个月便突然驾崩,而临死前他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时勉廷辱我。” 这句简单的控诉,指向的是朝中重臣李时勉。

朝堂上下顿时议论纷纷,有人猜测朱高炽的去世是被气死的,甚至认为李时勉的言语是导致皇帝病重的直接原因。

那么,李时勉到底干了什么?一位堂堂帝王,为何会被大臣气到如此地步?

一次触怒皇帝的奏疏

李时勉,一个出身寒微却才华横溢的少年。五岁发蒙,七岁背诵《四书五经》,十二岁便能诗善赋。

他的勤奋刻苦更是令人敬佩,冬日里竟用被子将双脚裹在木桶中苦读。正是这股不服输的劲头,李时勉高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翰林侍读等要职。

永乐十九年,宫殿失火。明成祖朱棣震怒,下诏征求群臣意见。年轻气盛的李时勉抓住机会,在奏疏中对朝政提出十五条尖锐批评,多有违逆圣意之处。

朱棣看到奏书,几次气得将其摔在地上。可冷静下来,他不得不承认,这个后生说的在理,最终采纳了大部分建议。

这份奏疏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从军事到民生,无一不谈。李时勉指出了朝廷在税收政策上的弊端,提议减轻百姓负担;他还批评了官员选拔制度的不公,建议重视才能而非出身。

最令朱棣震惊的是,李时勉甚至大胆提出了限制皇权的想法,主张设立监察机构以约束君主行为。朱棣虽然动怒,但也不得不佩服这个年轻人的胆识和见解。

直言不讳再次触怒龙颜

朱棣驾崩,明仁宗朱高炽继位。李时勉初心不改,再次上疏直言时弊。

朱高炽恼羞成怒,不仅下令用金瓜击打李时勉,打断三根肋骨,还将其下狱。多亏一名曾受李时勉恩惠的锦衣卫千户,暗中医治,这才保住性命。

这次上疏的内容更为尖锐。李时勉直指朱高炽即位后的诸多失误:过度依赖宦官,导致朝政腐败;疏远功臣,引发军心动荡;沉迷享乐,忽视民生疾苦。

他甚至提到了朱高炽在守孝期间的不当行为,这也触及了皇帝的逆鳞。朱高炽在盛怒之下,不仅对李时勉施以酷刑,还下令彻查其家族背景,企图找出李时勉"大逆不道"的证据。

然而,这番举动反而引起了朝中一些正直官员的不满,他们暗中保护李时勉,使其免于更严重的迫害。

逝世前的怨言:“廷辱我”

明仁宗在位仅十月有余,一个清晨突感不适,当晚便驾崩了。据说他临终前曾愤愤不平地对心腹夏元吉说:"时勉廷辱我。"难道真是被李时勉气死的?二人到底有何过节?

原来,李时勉在奏疏中指出,明仁宗在父亲朱棣的守丧期中,竟然无礼地接近嫔妃,让太子远离左右。

这份刚正不阿的劝谏,戳中了明仁宗的痛处。一个臣子当面指责皇帝不守孝道,还当众直言,明仁宗自然感到面上无光。

这件事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支持李时勉的官员认为,他不过是尽忠职守,为国家社稷着想。反对者则认为,李时勉此举有违君臣之礼,是对皇权的公然挑衅。

朝野上下为此争论不休,甚至影响到了朝政运作。明仁宗虽然表面上保持沉默,但心中的怒火却日积月累。

他开始疏远李时勉,并暗中布置眼线监视其一举一动。这种紧张局势持续了数月,直到明仁宗驾崩的那一天。

明宣宗的盛怒与赦免

明宣宗朱瞻基继位一年后,才得知此事。他勃然大怒,下令将李时勉绑来厂卫亲自审问,还要将他斩于市曹。所幸王指挥走错了门,没能将李时勉拖去刑场。

面对盛怒的君王,李时勉大义凛然,将自己在奏疏中指出的明仁宗两大过失和盘托出,只字不差。听到"皇太子不宜远左右"一句,朱瞻基心中一凛。

当年明仁宗将他贬谪南京,若非李时勉力谏,自己恐怕凶多吉少。思及此,朱瞻基对李时勉的怒气渐消,最终赦免了这个敢于直言的臣子。

这场惊心动魄的审问持续了整整一天。朱瞻基起初咄咄逼人,试图从李时勉口中套出"谋反"的证据。然而,李时勉不卑不亢,条理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他解释说,自己之所以敢于直言,是因为深知"国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随着交谈的深入,朱瞻基逐渐被李时勉的见识和胆识所折服。

当李时勉提到自己曾经力保朱瞻基太子之位时,朱瞻基更是感慨万分。这一刻,他意识到李时勉不仅是一个敢言的臣子,更是一个真正忠于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代明君的英年早逝

明仁宗朱高炽的死因至今仍是个谜。有人说他肥胖成疾,也有人说是后宫争宠引发的悲剧。然而最离奇的说法,莫过于他是被李时勉气死的。

史料记载,明仁宗去世当日,上午还抱怨李时勉如何触怒了他,傍晚便撒手人寰。李时勉进谏的时间点,实在太过凑巧。

一个身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帝王,长期饱受肥胖之苦,又遭逢如此刺激,怒火中烧,最终不治身亡,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个说法虽然听起来有些荒诞,但却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明仁宗在位期间,面临着诸多挑战:内有朝臣党争,外有边疆威胁。

李时勉的直言进谏,可能只是压垮骆驼的最

后一根稻草。有史学家分析,明仁宗的突然离世,更可能是长期积累的压力和困扰所致。

无论如何,这个传言在当时引发了广泛讨论,也让人们开始反思君臣关系和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一些开明的官员甚至借此机会,呼吁建立更加完善的谏言制度,以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结语·】——》

一个敢于直言谏诤的臣子,两次触怒皇帝却幸免于难。一位英明神武的帝王,却英年早逝,死因扑朔迷离。

李时勉与明仁宗朱高炽的恩怨情仇,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烟尘里。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总有些人,敢于逆流而上,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历史的篇章。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明史》

0 阅读:2

蜀山史道

简介: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