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金水河村民兵连越过雷区,去往658高地抬伤员。伤员太多,担架不够用,男民兵提议:“把腰带缠在树干上做担架。”10位女民兵一听,只说:“我们看腰带不结实,不如用筒裙做。” 1979年2月,中越边境战事正酣。金水河村民兵连接到前线急召,要求他们立即将一批伤员从658高地转移到后方。时间就是生命,民兵们来不及准备,便即刻出发前往658高地。 到达目的地时,眼前的情景令人揪心:高地上伤员遍野,到处都是血和硝烟的气息。 民兵连的同志们见状,赶紧投入紧张的救助工作。 让人焦虑的是,适合转移伤员的担架严重不足。 眼看伤员越来越多,再不及时送走恐怕就有生命危险,大家一筹莫展。 就在这时,一位男民兵灵机一动,提议道:"不如我们就地取材,用腰带加固在树干上,做几副简易担架,先把伤员转移出去。" 女民兵们见状,也跃跃欲试。 她们中有位叫童红英的姑娘,是女民兵班的班长。童红英上前试了试男民兵做的简易担架,刚躺上去,担架便"咔嚓"一声散了架。 情况危急,容不得半点耽搁。童红英当机立断,对女民兵们说:"姐妹们,看来这腰带担架是不管用了。我有个办法,不如我们用身上的筒裙做担架吧。" 筒裙是金水河村傣族姑娘们的传统服饰,做工精致,布料结实。按照当地习俗,女孩子的贴身衣物是不能让男人碰的。但此时此刻,还顾得了那么多吗? 就这样,金水河村的民兵们利用树干和筒裙,做成了几副坚固牢靠的担架。他们抬起担架,冒着敌人的炮火,往返于658高地前沿阵地和后方医疗点之间,开始了紧张而艰难的转移伤员工作。 这个举动,充分体现了金水河民兵们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特别是女民兵们,她们不顾个人名节,将自己的贴身衣物做成担架,救助伤员的生命,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品德,着实令人感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军队在3月4日得到了显著的进展。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反击作战部队成功越过奇穷河,顺利占领了谅山市,并逐步控制了市区以南的关键要点。这一系列行动不仅展示了中国军队的高效协同作战能力,也使得谅山成为中越边境战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节点。 与此同时,云南边防部队在同一天对越南的增援部队展开攻击。这些增援部队原本计划加强越南北部的防御力量,但在中国军队的强力打击下,迅速被击溃。到3月3日,沙巴、铺镂、郭参、封土等多个要点相继被攻占,进一步削弱了越南的军事部署和战斗力。 3月5日,中国边防部队推进到浅近纵深20至40公里的范围内,成功占领了谅山、高平、老街等省城以及二十多个边境城镇和战略要点。这一阶段的战役不仅体现了中国军队的战略纵深进攻能力,也使得越南北部的防线在极短的时间内遭受重创。更为重要的是,解放军在3月上旬成功歼灭了越南的346师,这一胜利极大地打击了越南的军事士气。 随着中国军队逐步攻克越南北部的一系列重镇,越南首都河内已然暴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火力射程之下。这一局势的转变,不仅展示了中国军队在战术和战略上的优势,也让越南政府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中国军队的迅速推进和高效作战,使得越南的抵抗力量逐渐瓦解,战局明显向中国一方倾斜。 3月5日,中国政府正式发表声明,宣布自卫还击作战的预期目的已经实现,并决定自当天起启动参战部队的撤退程序。在声明中,政府重申了不追求越南领土的立场,但同时强调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声明不仅展示了中国政府在实现军事目标后的克制态度,也表明了其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 撤军行动自3月5日启动后,迅速展开。不到十天的时间,3月15日22时20分,中国军队的最后一辆军车安全返回中国领土,标志着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结束。次日,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全面结束,意味着这场为期近半个月的边境冲突告一段落。 回顾整个战争过程,中国军队展现出的高效组织和强大作战能力,是此次行动能够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关键。无论是广西还是云南的边防部队,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对越南多个重要据点的占领,极大地削弱了越方的防御力量。同时,解放军在战术上的灵活运用和战略上的明确目标,使得这场自卫还击战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成果。 然而,这场冲突的背后,也折射出中越两国复杂的历史和政治关系。中越之间长期存在的边界争端,以及双方在南海问题上的矛盾,使得这场军事行动不仅是一次单纯的边境冲突,更是两国在更广泛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一次较量。中国政府在行动中既展现了军事上的强硬,也表达了通过自卫还击维护国家主权的正当性,试图在国际社会中塑造合理合法的形象。
1979年2月,金水河村民兵连越过雷区,去往658高地抬伤员。伤员太多,担架不够
小牧童那小罡呀
2025-01-20 16:37:07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