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就看过关于张桂梅老师的报道,觉得她实在是了不起, 她做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造福山区女孩和贫困家庭,牺牲她一个,幸福千万家,真是功德无量。
后来知道《山花烂漫时》这部剧就是反映张桂梅老师一路走来的艰辛,觉得一定很深入人心,就应该有一部这样的影视剧,让更多的人更详细地知道和了解张桂梅老师。
原以为这部剧会让人看后心情压抑,没想到却看得很轻松,对张桂梅老师又有了一些新的解,但也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
第一,她刚建女高的时候,是教育局长推荐了陈四海,帮她购买打理课桌,教具等一些学生的生活用品。
学校条件差,陈主任真是处处精打细算,能省则省,所有的教学以外的事几乎都是他在处理,而且一干就是8年。
可以说,陈主任就是女高的好管家,有他在,张桂梅老师才能踏实,放心。
但陈主任也有他的家庭,也不能把家里全部重担都扔给妻子,所以,8年后他想辞职回归家庭了。
张老师是真的舍不得他走,以前也曾帮陈主任处理过家庭的矛盾,但这次看到陈主任真的要走了,她也很不舍。
张桂梅也为他争取过福利待遇,帮他提高薪水和职务,确实是想要留住他。
但陈主任一心要走,她也不能太自私,也得为人家的家庭考虑,所以, 她决心放手。
按说两人共事了8年,都是相互鼓励相互扶持一路走过来的,已经处得像家人一样。
这么好的陈主任要走了,她应该举行一个全校欢送会,让陈主任风风光光很体面地离开,这也算是对他8年来付出的肯定。
可是,当陈主任来跟她交接的时候,张老师脸上的表情很冷漠,说话也不客气,让两人都很难堪,其他老师也有些看不下去。
这好像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最后是陈主任孤零零一个人走的,连个送的人都没有,这样就不怕其他老师寒心吗?
其实张桂梅老师一直在楼上看着,她心里也很难受,于是通过电台给陈主任点了一首歌《送战友》。
这8年来 他们还真像战友一样并肩作战共渡难关,可临了竟然是这样离别,感觉很不可思议。
不知道陈主任走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我想一定不好受,好在他听到了张桂梅老师为他点的歌,也可能理解了张老师的心思。
可如果他没能听到呢?会不会对张老师有误解或者抱怨呢?
陈主任听着歌边唱边哭,而张老师更是哭得稀里哗啦,她以前再苦再艰难得时候都没哭这么痛。
她虽然一再对好朋友说自己舍不得陈主任走,放他走也是为他好,但为什么这些话不能当面对陈主任说呢?
结果闹得两个人好像不欢而散,却又都伤心欲绝,何苦呢?这不是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吗?
让人欣慰的是后来陈主任和张老师打视频,两个人还是好朋友,互相祝福互相鼓励,结局还是不错的。
第二就是张老师很反对她的学生们再回到女高,好像出去了就不要想着再回来,甚至也不要来看她。
这也让人不能理解,很多年轻人考上大学后又选择回到家乡,一是为了发展自己的事业,二是为了回报家乡,造福家乡。
他们有的当村官,有的当老师,还有带领乡亲致富,这都很好。
可是在张桂梅老师眼里,这是她坚决反对绝不容许的,她希望自己的学生们走出大山,去看外面更大的世界,不要再回到女高。
人应该向前看没错,可对她的学生们来说,华坪是她们的家乡,女高是她们的母校,都应该有着很深的感情,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怎么可以不回来呢?
这样不就会忘本了吗?以后不就是不懂得感恩了吗?如果从这里考出去的学生都不肯再回来,还怎么能吸引其他的年轻老师来华坪?
张老师最得意的学生谷雨考上了云南师范,她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当了老师,但是一开始也是遭到张老师的极力反对。
之前张老师也多次告诉过谷雨,让她走出去了就不要回来,但谷雨不愧是张老师的亲传弟子,她热爱女高,瞒着张老师偷偷地来应聘,最后也成了华坪女高一名光荣的老师。
张老师很生气,还狠狠地批评谷雨,但一切都来不及了,谷雨已经铁了心要留在这里,她的倔强像极了恩师,她应该就是第二个张桂梅。
我觉得张老师不应该限制孩子们回来,她应该尊重学生们的选择,她们愿意回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用行动来证明张老师办女子高中的意义重大。
张老师把学生们都当成了她自己的孩子,她的出发点肯定是希望 孩子们好,这一点不容置疑。
如果学生们飞得更高,走得更远,我们应该支持,如果他们愿意回到家乡或者父母身边,那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伸开双臂迎接他们。
我觉得张老师生活得太压抑,她也想热烈欢送陈主任,也愿意能再见到她教过的学生们,想知道她们后来的样子。
可不知道为什么她说的和想的很矛盾,这会让她自己和别人都很难过,希望张老师能一直开心,不要拒绝别人的善意,也不要让自己那么憋屈。